杨栋梁:乡亲们不脱贫我心不甘

发表时间:2016-10-08 来源:张家口文明网

  

e506b3dd8e8dfade1dadf49c574af0fd.jpg

  “俊臣,你今儿个跟孙大爷收玉米,晓亮,你帮助老郝修房子,我开收割机帮助老崔家收莜麦。 ”9月23日一大早, 市国税局驻崇礼区白旗乡西林村精准脱贫工作组组长杨栋梁, 起床后洗了一把脸,给两位工作组的队员布置当天的工作后,他和村民一起到地里收割莜麦去了。

  杨栋梁,今年51岁,市国税局驻崇礼区白旗乡西林村精准脱贫工作组组长。

  2月23日,对于杨栋梁和他的工作组队员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妻子帮他收拾行装,他踏上了精准脱贫的征程。

  车出大境门,沿着张沽线一路向东。 汽车大约行驶了一个小时后,在半山腰上,一个大雪覆盖中的小山村时隐时现。

  这就是市国税局驻崇礼区扶贫点西林村。

  西林村是个自然村, 住着68户人家, 由于人们在半坡上住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人们只能靠种山药、莜麦、谷黍等大田作物解决温饱。

  杨栋梁先从解决扶贫项目入手,帮助村民找到一条致富路。

  “我经过多方调查,发现了本地有野生树莓,说明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合树莓生长。 ”杨栋梁查阅了大量资料,与中国树莓产业发展联盟取得联系,邀请有关专家到西林村进行考察并对部分村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在乡党委、 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集资金9万元,用于购买树莓苗3万棵。

  如今, 在西林村的南山坡上,30亩年初栽下的树莓长势喜人。

  杨栋梁说, 树莓苗服役期达30年,种植当年每亩可产300来斤,第二年亩产能上千斤,第三年起达到丰产, 每亩可产2000多斤,中国树莓产业发展联盟回收树莓冷冻果,种植户可有不错的收入,能够很好地解决帮扶村的脱贫问题,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水是农业的命根子。为了给村里打井,杨栋梁多次跑崇礼区水务局,但区水务局资料显示,西林村没有地下水,不能打井,但他不放弃,多方面联系,找到了山东一个探水专家,最终找到了地下水源。7月份,打出了200多米深井,可浇灌100多亩耕地,解决了西林村不能灌溉的问题, 可发展蔬菜大棚,增加收入。 目前,村委会和驻村工作组向乡政府申请发展50多个蔬菜大棚,并已立项。

  “小杨可是个好后生,一点架子也没有,来到村里后,走家串户,帮助想办法,让大家尽快过上好日子,早一天脱贫。 ”当天,在村民崔红展的莜麦地里,杨栋梁开着收割机,帮助他们收割莜麦, 崔红展和妻子郝春兰打捆,一上午的工夫,5亩莜麦收割完了。 中午时分,杨栋梁和崔红展两口子坐在一起吃干粮,两口子边吃边夸起杨栋梁来。

  在村民孙万珍的山药地里,今年80岁的老人孙万珍正在和老伴张凤枝起山药,孙万珍放下手中的铁锹说:“小杨可好了,虽说是城里的人,跟咱农村人一样,一身水一身泥,春天帮我种山药,夏天帮我锄山药,秋天帮我起山药,扶贫工作组帮了咱们家大忙了。”今年70岁的老伴张凤枝插话说:“我们俩上了岁数了, 干不动地里的活了,全凭小杨和工作组的孩子们帮忙呢,要不是孩子们帮忙,这两亩山药得我们俩起好几天。 ”

  今年83岁的村民孙计美,是一位空巢老人, 儿女都在外地打工,自己住着一间危房,今年上级进行危房改造,准备在他家院中给他盖一间新房, 目前地基已经打好,马上动工。中午时分,老人正一个人吃着山药熬瓜蘸莜面,他放下碗和筷子说:“小杨他们来咱这儿扶贫,扶到点子上了,给咱打井,有了水浇地,明年开春就能种上大棚蔬菜,咱村还种上了树莓,明年就能挂果卖钱了,小杨还打算让我们种枸杞,还要发展院落经济,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经济,这回脱贫不愁了,山沟沟里看到希望了。”在孙计美的小院中, 种了一片树莓,长势喜人, 今年还挂了少量的果,老人望着树莓, 看着即将动工的新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

  薛玉忠老人今年74岁, 平时高血压、心脏病缠身,最近肺气肿又严重了,在炕上躺着,由于村中没有他需要的药,杨栋梁到市里或区里开会办事儿时,总忘不了给薛玉忠和乡亲们捎些药回来,薛玉忠老人每次提起这件事来,总是夸杨栋梁有副热心肠,是个总愿意帮助别人的年轻人。

  今年秋天, 杨栋梁家里装修,他没请一天假,把所有的活儿都扔给了妻子, 为了帮助大伙秋收,半个月没有回家。妻子起初对丈夫有些不理解, 一次她开车来到西林村,走到半路上,看到杨栋梁正和乡亲们一起在场上脱莜麦,一脸莜麦毛,一身莜麦秸,险些没认出丈夫来。 到了工作组住的宿舍,看到他们简单的饭菜,妻子心中的怨气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 入选理由  杨栋梁,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组队员中的普通一员,他却在普通中彰显了不普通。 他把自己看成了村里的人,看成了老百姓信赖的亲人。 他从贫困村的实际出发,为百姓脱贫致富把准脉,开对方,抓好药,在他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贫困户脱贫出列计划表,他跑项目、打井、修路,每一件事都实实在在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 记者感言  短短一年的时间,杨栋梁和这里的乡亲们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他已经把这份感情融入到了乡亲们中间, 化成为驻村帮助老百姓办实事的动力。他是一个有心人,他对每位村民家庭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不忘初心,一门心思扑在扶贫工作上。 他说:“乡亲们不脱贫我心不甘。 ”

责任编辑:z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