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刘占先后资助了13个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大学。今年,在刘占七十岁生日这一天,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孩子们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成立一个助学基金,将他爱心助学的事业传承下去。
记者 王瑾涧 通讯员 马忠发 张武
七十大寿,孩子们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
1月14日,是蔚县刘占老人的70岁生日。这天,一群年轻人来到他家,给老人祝寿,还给他们敬爱的“刘爷爷”带来了一块“寿”字牌匾。
这群年轻人都刚毕业不久,有的是高校教师,有的是白衣天使,有的是建筑师,有的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白领,有的是报社记者,他们一共12个人。
虽然这12个青年和刘占都是蔚县人,但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然而,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样的祖孙情,结缘于十多年前。2006年8月初,刘占联系当地民政局,从自己的毕生积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县城高中两名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每人每年8000元人民币,直到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刘占说,他是从穷苦生活过来的,没上过太多学,不图名利,就是喜欢会读书的孩子,现在有能力,愿意帮孩子们一把。
从2006年开始资助大学生后,刘占和孩子们有了个不成文的约定,到春节一定要聚一次,聊聊学习的情况,看看孩子们还有啥困难。参加工作后,这些孩子们商定每年农历初三给“刘爷爷”拜年。
2009年,老人身体不好,孩子们多数还没大学毕业。他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为了保证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春节聚会,他将大儿子带在身边说:“孩子们,爷爷身体如果有个好歹,你们不用担心,我一定让你大叔替我把你们供到底。”
2010年,春节再聚会,老人显得神色沉重。他端起酒杯:“孩子们,告诉你们一个不好的消息,你们的妹妹晓彬,已经走了,这第一杯酒,咱们敬她……”老人眼中含泪。
晓彬原是这13个孩子中的一个,患有白血病。刘占认识她,是因2008年在报纸上看到了晓彬患病求助的信息。老人当即拿着1万元,通过媒体打听到晓彬家的住址。到了她家才发现病情的严重,1万元远远解决不了问题。尽管刘占拿出了三万元的医疗费,并发动社会捐款15万元,但还是没能留住她的生命。
让刘占惊喜的是,当天除了“寿”字牌匾,孩子们还给他准备了一份特殊的“寿礼”:决定每人每年先拿出1000元,成立一个助学基金,把这些钱交给当地高中,支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把刘占爱心助学的事业传承下去。
年少时独守破庙,渴望一份温暖
1947年,刘占出生于蔚县北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回顾童年,这个小山村留给他太多苦难的记忆。9岁时,母亲丢下他和两个月大的弟弟,撒手人寰。
“1958年那会儿,全国大炼钢铁,为了糊口,父亲跟着人家运矿石,白天不在家。两个月大的弟弟没人照看,只能送了人。”刘占说。没人照顾他,父亲就白天把他寄放在村口的破庙里,天黑再从破庙里把他接回家。那一年,他11岁。
对刘占来说,生活孤苦不算什么,当年最大的威胁是难以忍耐的饥饿。即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吃一个热腾腾的土豆,他都会馋得直咽口水。一次,家里连糊糊面也没了,他只好就着老咸菜喝了一肚子水,全身都浮肿。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刘占都忘不了儿时那饥肠辘辘的感觉。
因家穷念不起书,刘占很早就给人们放羊,还下窑背煤,以此来维持生活。
1971年,刘占成了供销社的售货员,家境稍微好转。再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了,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一批人先富起来”。他就跑运输,尝试着做生意。
“一开始也奇怪,做买卖,我运气好,做点啥,啥就挣钱。”经过努力打拼,刘占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自己很节俭,但帮助别人时从不吝啬
生活富足了,但刘占节俭的习惯从未改变。“爷爷永远是穿着一双黑布鞋。他那台早已停产的‘步步高’牌翻盖手机,用了十几年,盖已经盖不住,就用胶带纸粘上。”受他资助过的赵永利说。
然而,老人帮助别人时从不吝啬。从当地县城高中的助学基金,到孤寡老人所在的“光荣院”、“幸福院”,无不留下他捐助的足迹。2005年,慰问山区65个贫困户,他捐了3.25万元。2006年,北洗冀村遭受水灾,他通过民政局给受灾村民捐了白面500袋。给蔚县一中助学金1万元。为蔚县幸福院和敬老院的42位孤寡老人捐款8500元……
西合营一个得了癌症的人,家里贫困,没钱化疗,刘占知道后捐助了5000元钱。有一次去县医院,刘占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挂号检查完,却没钱买药,他就掏了300元,给老人付了药费。日常生活中,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刘占总是热情相助,多则几万,少则几百。仅从他零散的记载中粗略统计,受他援助的人就有50多位。
刘占的妻子说,记不清哪一年冬天,下班回来,刘占光着脚进了家门。妻子纳闷:怎么把鞋丢了?原来,家门口有个神智不清的流浪汉,寒冬腊月,光着脚,刘占就把自己的棉鞋脱了下来,送给了他。
“我不懂什么慈善、公益,就是看到身边穷苦的人想帮一把”
苦难的回忆,不能上学的遗憾,让刘占始终有一颗同情心。
生活渐渐富裕之后,苦难的场景依然经常浮现在刘占眼前:寒冬,破庙,又冷又饿。当时他多么渴望有个好心人给他送一个热土豆,送一个棉袄或一盆炭火,他更希望有个好心人把自己领到学校里读书。现在自己有能力了,他觉得必须帮助一些因家庭困难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
2006年7月,刘占通过民政局接触到两个贫困生---赵欢和何秀丽,他们学习都很优秀。刘占了解到两个孩子的贫困情况后,中午在饭店招待了他们,一边吃一边聊,刘占的资助行动也由此拉开了帷幕。就这样,从2006到2009年,刘占先后资助了13名大学生。
兰德华是草沟堡乡的一名学生,家里有弟妹三人读书,生活特别困难,孩子们学习都很优秀。高中毕业后,兰德华家里无力让他迈进大学之门。通过民政局牵线搭桥,兰德华和刘占相识了,两人经过交谈,刘占觉得这是个好苗子,是个可造之材。刘占慷慨解囊支助了他四年大学的全部费用。四年的大学生活,兰德华没用家里花一分钱……
刘占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也不好。2009年,刘占去北京看病前把大儿子叫到跟前,叮嘱道:“不管我以后身体咋样,你都要把这些大学生资助到完成学业。”
这些年,刘占注重按时吃药和锻炼,每天早晨七点半出去走走路,打打拳,然后在自家房前的小菜园里种种菜,除除草,身体比前几年好多了。
如今,经刘占资助的12个孩子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有7人还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赵永利在中国科学院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管理干部,胡晓娟到中国设计院当了一名设计师,兰德华当了报社记者……
“我不懂什么慈善、公益,就是看到身边穷苦的人想帮一把。”回顾多年来的爱心付出,刘占老人的语言依然朴实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