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9时,下了早班的李月英回到家帮婆婆穿好衣服, 扶着老人下楼晒太阳。“妈,今儿天气好,你在下面多坐会儿,和姨们聊聊天、晒晒太阳,等会儿我下来接你。 ”李月英一边嘱咐着,一边把垫子放下让老人坐上。随后,李月英上楼开始收拾家。约一个小时后,李月英下楼搀扶老人上楼。 由于家住4楼, 老人即便是走走停停,进了家还是气喘吁吁,累得厉害。 李月英赶紧把婆婆的腿扶到床上, 床头放上枕头,让老人半仰着靠在上面休息,她则俯下身子帮老人捏腿。 “我是个有福人,有这么好的儿媳妇,真的跟亲闺女一样。 ”婆婆感叹道。 李月英却有些不好意思,“妈, 应该的,您身体硬硬朗朗的比啥都强。 ” 这就是李月英和婆婆的日常。 李月英今年55岁,是一名环卫工人。丈夫齐颖魁下岗后一直在外打工。婆婆周向兰今年76岁,公公早年去世,李月英两口子结婚后,周向兰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 都说婆媳关系复杂、难处,可在这个三世同堂的家庭里,婆媳俩人从没拌过嘴、红过脸,两个人处得和亲母女似的。 “婆婆善良、勤劳,年轻时候一个人操持家, 之后还要给我们带孩子,特别不容易,我很幸运遇到了这么好的婆婆,为什么不好好待老人呢?”李月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6年11月的一天, 周向兰像往常一样午休。 下午三点多, 齐颖魁下班回到家,看到母亲还躺在床上,觉得不对劲,他赶紧跑到床前,发现母亲没有了任何知觉,呼吸也很微弱, 他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当时,由于病情比较严重,医生一度下了病危通知。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全家都有些不知所措。李月英回忆,她待在抢救室外,心悬着,手冰凉,不时注视着抢救室的动静,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凝固了。经过一天一夜抢救,周向兰终于苏醒了,被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阻塞性肺气肿和缺血性心脏病。由于还没有度过危险期,医生要求老人住院观察。 这期间, 齐颖魁要打工,照料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李月英身上。李月英每天悉心照顾, 打来热水为婆婆洗脸、洗手、洗脚、擦身。因为刚开始老人只能吃流食,李月英每天就熬好粥或煲好汤,一勺一勺地喂她。 后来,老人出院回到家,李月英不仅不让她干活儿受累, 每天还依着老人的口味精心准备饭菜, 把饭菜烧得软烂,让婆婆吃得清淡还得有营养。无论哪顿饭,家里的第一碗李月英肯定会盛给婆婆。那个时候,李月英每天早晨5点去上班,上午8点下班后回来照顾老人, 中午给一家人做好饭,她匆匆吃一口又得去上班。即便如此辛苦, 她也从未有过一句抱怨。 渐渐地,在李月英悉心地照顾下,周向兰的身体好了起来。 天有不测风云。 2010年5月的一天,同样是午休后,周向兰再一次心脏病发作,呼吸骤停住进了医院, 抢救了5个多小时老人才脱离危险。事后医生明确告知家属,老人的身体状况经不起折腾, 建议他们买一台家用呼吸机,每天给老人使用,这样对她的治疗和康复有很大帮助。 李月英一打听,一台呼吸机得8000元钱,而当时住院花的15000多元已经让这个家欠下了些外债,他们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正当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 他们家的一间老房子拆迁。 李月英和丈夫商量决定将房子卖掉给老人看病,买呼吸机。 “婆婆这两次病重救治过来后,让我有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我们特别珍惜老人在身边的日子, 以后日子再难也得照顾好老人。”李月英坦言。丈夫齐颖魁则打趣地说:“这台呼吸机是我们全家最贵的东西。 ” 李月英对婆婆的好被大家看在眼里,渐渐地, 李月英成了邻居口中的 “好儿媳”。 “我的父母从小就特别孝顺老人,我从小就受他们的影响, 把孝道放在最前面。到了婆家,婆婆又是个特别孝顺的人,两个家庭的优良传统让家人相处得特别愉快。 ”李月英谦虚地说,“我父母都过世了,现在身边只剩下婆婆这位老人,她就是我的亲妈, 我做的都是儿女们应该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