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疾人生活得更美好

发表时间:2017-12-26 来源:

  不久前, 杭州一网友发微博称,点完外卖后反复接到几个没有声音的电话又被挂断,生气之时,看到外卖员的短信, 才知对方是一名聋哑人,反复打电话是为了提醒顾客查看外卖已送到的信息。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网友们也被这位外卖员自强不息、乐观真诚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为了方便他更好地工作,他所在的外卖平台在配送端APP中增加了发消息和录音电话通知功能。此举,迎来一片点赞。

  让人高兴的是,这样温情的画面同样出现在我们身边。在经开区东宁街社区,有一群残疾人正沉浸于自身劳动得到认可和回馈的喜悦之中———他们制作的麦秆画被市内一企业以1万多元收购了。这种通过社区建立的“庇护工场”,由专业教师教授残疾人麦秆画制作技术、制作精美工艺品出售的做法,既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保障,也增强了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

  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一些人成为了不幸的个体。身体上的残疾使得他们不仅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对于融入社会、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也远比身体健全者艰难得多。现实中,由于工作要求所限,许多工作残疾人并不能胜任,加之一些招聘方对残疾人固有的偏见甚至歧视,无形中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的阻碍,也挖深了残疾人与社会之间的鸿沟。

  所幸,还有上述企业和社区,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敞开双臂”,并愿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这既是对残疾人的关爱,更是对他们劳动权的捍卫。

  生活于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当的位置,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通道,残疾人也不例外。比起“施舍”的同情和救助,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授予他们工作技能,更能在保护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激发起残疾人实现更高人生理想、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斗志与勇气。从这个角度来说,以企业和社区为代表的社会层面的大力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更多社会组织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更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切实提升助残行动的深度广度,创新扶助方式,拓宽扶助渠道,消除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偏见和歧视,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并在工作过程中给予有效帮助。

  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对待身有残疾的劳动者,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和包容,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善意与关爱,如此,这个特殊的群体才更有勇气拥抱社会、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