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购物付款,扫扫二维码;参加团购活动,扫扫二维码;有奖促销,扫扫二维码……二维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风险。日前,桥西区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市民,消费扫码时,注意识别,小心遭遇套取资金、窃取信息等风险。
桥西区消协工作人员整理了5类容易让人上当的二维码,在此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
静态条码容易被“调包”。我们常见的路边摊、菜市场、杂货店等贴在墙上的二维码就属于静态条码。目前,部分特约商户(小微商户)用静态条码作为收款码,但静态条码容易被调换,如果扫描不法分子调换过的条码支付,资金将付给不法分子,导致商户无法收到钱款。
利用收款码伪造交通罚单。不法分子在车上张贴违停罚单,并附有二维码“扫码可缴费”,扫描二维码后显示“违章处理,转账200元,点击确认”,这是一种假罚单。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图省事的心理和存在粗心大意的情况,基于日常生活消费、公共事业缴费(水、电、燃气费)、交通违章罚单缴费等情景,编造虚假的缴费信息通知或提示,同时放置或印制伪造的条码,误导扫描伪码,实施欺诈。
嵌入木马,扫码被盗刷或窃取信息。不法分子将木马病毒程序嵌入到其生成的二维码当中,一旦误扫了此类条码,手机就可能中毒或被他人控制,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等风险问题发生。近期“清理僵尸粉”骗局属于这种类型。
虚假网店发收款条码实施欺诈。在网购过程中,存在不法商户在消费者支付环节骗取其使用购物平台监控外的扫码方式进行付款,一旦消费者扫描不法商户发来的收款码进行支付,钱款将直接进入不法商户账户中,原本“收到货物才确认付款”的交易担保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利用小礼品等奖励诱导扫码注册。不法分子采用赠送小礼品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并在注册页面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相关信息,随后将个人身份信息转卖以获利。(李向丽 唐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