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鹏:匠心筑梦
在雷萨重机事业部宣化工厂有这样一位人物,提起他无人不知。“我们工人的骄傲,给张图纸就能干,干就干得漂亮!”,“漂亮”二字说得尤其响亮,洋溢着满满的骄傲和自豪。“他就是‘工匠精神’的代名词!”这个评价是不是有点夸张?“他是我们工段的‘定海神针’,我们的保护神!”似乎这个人有通天的威力。

  什么是“工匠精神”?

  简而言之,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什么人可以称为“工匠”?

  在雷萨重机事业部宣化工厂有这样一位人物,提起他无人不知。“我们工人的骄傲,给张图纸就能干,干就干得漂亮!”,“漂亮”二字说得尤其响亮,洋溢着满满的骄傲和自豪。“他就是‘工匠精神’的代名词!”这个评价是不是有点夸张?“他是我们工段的‘定海神针’,我们的保护神!”似乎这个人有通天的威力。

  带着些许怀疑,找到了部件二车间田主任,也是这位“工匠”的直接领导。田部长得意地向我们展示这位“工匠”的荣誉证书,有那么一大摞,有集团和市政府的劳模证书,也有创客大赛的获奖证书。说起他的工作业绩,田部长更是如数家珍,他的工艺改善提案累计有3000多份,工艺改善成果60多项应用于工作实践,大的创新成果就有二三十项,而这些创新成果为工厂带来的经济效益大都以“百万元”计算,工厂里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集团里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事实胜于雄辩,容不得任何质疑,但这位“工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平凡的岗位上竟能做出如此成绩,这背后的故事越发地使人好奇了。

  他就是孙亚鹏,宣化工厂部件二车间机加小件工段长。见到他时,他正和员工在工位上研究着什么问题,貌不惊人,个头不高,眼神里有一种坚定和沉稳。这份“坚定和沉稳”应该源于一个“工匠”的自信,那他是怎样从一名工人成长为“工匠”的呢?

  凡人匠心

  聊天中,跟孙师傅谈到他是大家公认的“工匠精神”的代名词时,他连忙摆手说:“别听他们的,哪谈得上什么‘工匠精神’,我能算个‘小工匠’就心满意足喽!我就是特别喜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放在孙师傅身上再合适不过。

  这要从孙师傅小时候说起,今年44岁的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宣钢一名出色的铣工。他也曾有机会在父亲的带领下到工厂参观。“好玩儿”,是他对机加工最初的印象。父亲回家后还会和他讲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工作上取得的成就也会和他分享。耳濡目染,他对机加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爱钻研的那股劲头儿也像一颗种子,在他年少的心里生根发芽。

  1992年,高中毕业后,孙亚鹏来到张家口市国有大型企业棉纺织厂机修车间工作,他争取到了一直最向往的车工岗位,父亲曾和他说过的“伟大的车工,万能的铣工”他一直记在心里。从那以后,他就一头钻进了机加这一行,十年铸一剑,孙师傅靠着一股“钻劲儿”,练就了一身本领,很快成了车间的骨干,还被同事们称为“车王”,敬业、精益、专注已经成为他的终身信条。这为他在福田雷萨取得更大的成绩打下了坚实基础。

  聊起孙师傅这股“钻劲儿”,她的妻子给我们讲了孙师傅的一件“糗事”。孙师傅总是带着些小零件、图纸回家研究,还经常自己画图进行设计。一天,妻子喊他吃饭,他总是“等一会儿就好,等一会儿就好”。可是等了好几个“一会儿”也不见他走出房间半步,后来妻子干脆把饭菜给他端到手边。妻子怕饭菜凉了,几次催他快吃,只听见他“啊!”的叫了一声,妻子跑进屋里一看,他右手捂着嘴,左手拿着个零件,他竟然痴迷到把手里的零件当成了馒头。家庭大聚会,孙师傅经常被大家调侃,点菜时候,大家也经常开玩笑说,来盘“硬菜”!

  2005年应聘到福田雷萨宣化工厂,他看到这里宽敞明亮的车间、崭新先进的设备,觉得很幸运,暗下决心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出一番成绩。面对高科技产品、复杂的工艺,他那股“钻劲儿”没变,凭借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过硬的技能,很快胜任机加工的各个工种,成了这里的技术权威。宣化工厂第一台搅拌罐是他加工的,自卸车、半挂车、起重机等试制车型他都参与其中,因为他能把理论付诸实践,给出更合理的修改建议,提出更合理的方案。

  机加班组成立之初,孙师傅被委以重任成为第一任班组长。可这是一支怎样的工人队伍?田部长这样说:“员工是从各生产线调来的,哪有什么专业的机加人才,多是其它工种转岗过来的,有焊工、转运工、钳工,还有刚刚走出技校大门,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学生。”这样一支“拼凑”起来的队伍,还面临着人少活多满足不了各线生产需求的现状。作为一个对产品质量有着近乎完美追求的班组长,孙师傅对新进员工不仅不“手软”,反而近乎“刻薄”, 要求员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不能有一丁点儿的马虎,在产品质量上必须做到精益求精,通过班组内部开展“传、帮、带”,很快提高了员工技能水平,扭转了生产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他在改善加工方法、制作工装上大做文章,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不仅有效的提升了产品质量,还解决了作业困难、工作效率低、操作安全隐患大等诸多问题。“创新达人”成了孙师傅的又一个“身份标签”,“孙亚鹏创新工作室”也同期成立。

  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工匠精神”在孙师傅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受之无愧,虽然他自称为一个“小工匠”。

  “小工匠”20多年的坚守也该有他的动力之源,梦想!

  匠心筑梦

  让“中国制造”不再是外国人口中的“粗制滥造”!在全国的制造业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出口的每一件产品里都会印有“中国制造”四个字,至少要保证我经手的每一件产品不会在我的机加工序出现任何问题!

  ——孙师傅说这是他小小的梦想。

  这个梦想并不小,因为每个员工所加工的零部件都有质量保证,那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就有了保证,这关乎企业的口碑,更关系着“中国制造”的口碑。

  数年前,孙师傅看过一篇新闻报道,中国出口某一国家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外媒称很多当地人认为“中国制造”不过是“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条新闻像把刀子深深地戳进了他的心里,早年被父亲深植爱国情怀的他,“匠心”更加坚定。

  1919年建成的龙烟铁矿,是华北地区最早的现代钢铁企业之一,孕育了今天的首钢和宣钢,更孕育了马万水精神。孙师傅的父亲就是从龙烟铁矿走出来的工人,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后来成为宣钢出色的铣工。孙师傅的父辈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起步和发展,也目睹着中国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异。在父亲的影响下,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勇啃硬骨头的工作作风一直伴随着他。

  孙师傅用“匠心”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搅拌车支臂在机加需划线、钻孔、镗、铣四道工序完成,过程中存在多次搬运,搬运距离远,每道工序需辅助人员完成,且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面对人手紧缺的现状,再安排辅助人员更是不现实。依据现有设备,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日产16台根本就是不可能,经常需要加班到很晚,长时间加班,既保证不了产品质量又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孙师傅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他把问题记在心里,反复琢磨,经过和相关人员商讨研究,反复试验,决定改变加工工艺,搅拌车支臂加工工序由之前的下料→折弯→机加→焊接更改为下料→折弯→焊接,机加工序作业内容由等离子切割完成,通过这项工艺改善,有效解决了设备能力不足的问题,降低了机床长时间运转造成的设备故障率,每年还可为工厂节约28万元成本,产能提升计划顺利实施,工厂保质保量的完成交货。

  在一件产品的机加工序上,把作业时间缩短一半都实属不易,但是通过孙师傅的“改进”,很多工序作业时间不止缩短了一半。

  水箱罐体封头的钻孔工作使用原工艺设计工装加工时一人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辅助人员,并且工人弯腰次数多,劳动强度大,由于人员紧缺不能及时抽调辅助人员影响工作进度。所以根据此情况,孙师傅带着员工一起研究并制作出了这道工序的专用工装,直接固定水箱罐体封头,使这项工作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加工时间由原来的12分钟缩短到5分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两人操作过程中配合不默契、动作不同步带来的安全隐患。

  成百上千项工艺改善成果无法一一赘述,孙师傅的创新不仅给产品质量带来大幅提升,效益方面在经济数据上也得到了切实的体现,他的贡献源于他对“中国制造”的坚强守护。

  匠心筑梦,这就是孙师傅用一颗赤诚的“匠心”筑造的梦想。

  坚守传承

  二十多年如一日对品质的不懈追求,每一项创新背后的辛劳付出,工作状态时无时无刻不紧绷的神经……坚守梦想谈何容易,若没有一颗坚毅恒久之心怎能坚持?

  但是孙师傅做到了,因为他说,个人的追求和国家的荣誉得到统一时,他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这是他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所以,他的梦想之路越走越宽。

  “孙师傅太严!那么大的机械部件,头发丝级的误差在他那都过不了关。刚开始也很不理解,甚至背地里也骂过他,但是心里最感激的人还是他!”“没有孙师傅的领导,我们怎么能成为免检班组?”“我一进厂就跟着他,要不是他对我严格要求,我怎么能考下高级技工证?”“在他的创新工作室,谁不知道他那股子劲儿啊,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工匠精神’,我也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机加小件的工人们提起孙师傅,都忍不住多说两句。

  的确,他们最有发言权,因为在孙师傅的带领下,机加小件班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宣化工厂2017年开展的旺季生产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聚焦超越团队”,在工厂首次开展的红、黄旗活动中荣获“现场5S改善”红旗。从 2005年建厂至2017年连续12年在车间、工厂各项指标排名中均名列前矛,获得过多项奖励:2008、2009、2010、2014年均被评为雷萨重机事业部年度先进班组;同时2008年获福田汽车共青团青年安全示范岗;2009年被福田汽车授予优秀班组称号;2011年雷萨重机事业部优秀班组、雷萨重机事业部“青年文明号”……

  这样一位一心扑在机器上的工匠,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那真是少之又少,他没有给孩子辅导过一次功课,没有给孩子开过一次家长会,跟孩子在学习上的交流几乎为零。可是在读初三的儿子眼中,父亲却是他的榜样。孩子抱着厚厚的一摞草图说,“一个设计,爸爸做了几十次几百次改进,这就是他给我最好的教育,不断地超越自己,永无止境的追求!”

  永无止境工匠魂,匠心筑梦爱国情!

  (作者:闫宗春)

  孙亚鹏个人材料

  孙亚鹏,现就职于北汽福田雷萨泵送机械厂,是整机二车间的机加小件工段长。平日里,他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时刻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配合车间领导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并时常回顾过去的工作,查找不足加以改正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自2005年1月进入福田以来,他始终做到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谦虚谨慎、爱岗敬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车间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在与其他车间、部门工作往来中,能主动搞好协调配合。日常工作中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大事着眼,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扎实工作,主动加班加点。对年轻同志安排以老带新,使他们尽快掌握专业技能。在谋求自身技术更新的同时,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同事,并积极引导和培养他们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在岗就要爱岗,爱岗就要敬业”。他在工作期间从不擅自离岗和请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项巡查工作,核对工艺图纸,从不马虎。再苦再累,无半点怨言,脏活、重活抢着干。 2007年他担任了机加工段长,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他认真工作,坚持学习,在思想政治、班组管理、技能水平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勇于创新,认真研究机加工工艺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专用车机加件的加工方法,取得公司工艺部门的肯定。例如搅拌车5012JB5300110/111左右支臂的划线如果按照工艺单件需要15分钟左右,通过对该工件分析研究制作了划线模版,使用它划线只用7分钟就完成了,按当日14台计划计算节约3小时。搅拌车前支架以前在镗床加工需1.2小时,通过和车间技术员研究制作了角度垫块,把该件转到滑枕铣机加,只需要40分钟就可以完成了,按日计划计算节约近4小时。水箱罐体封头加工工装的改善,改善前两人操作,劳动强度高弯腰次数多,加工一件需上下两次工装,加工一件需要12分钟。改善后只需要装夹一次工装,减少工装装夹时间,并能一人单独操作。现在大约需要5分钟一件。搅拌车散热器支架加工工装的制作即减少了划线工序又保证工件质量。在工作中像这样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劳动效率的改善活动还有很多。

     在雷萨重机工作的12年时间里,他作为组长、工段长,勇于克服困难,主动了解员工情况,积极与领导沟通、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各项问题。以身作则,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做好班组内的生产管理。在此期间他获得了2006年度“工会积极分子”、2007年“先进个人”、北汽福田“安康杯”征文二等奖、2008年“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且同年所带领的机加工小件组被评为重机工厂“先进班组”,2009年被授予张家口市职工“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授予福田汽车旺季生产标兵、2010年被授予张家口市“劳动模范”、2011年北汽福田工会优秀积极分子、2012年、2013年先进个人。并于2012年12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5年被评为事业部优秀党员。在取得荣誉后他并没有骄傲和满足,而是继续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今年有他参与的“搅拌车纵梁流水线加工”的创客在第六届创客大赛上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他就是这样一个工作积极、认真,善于发挥智慧,调动团体力量和激情的生产组织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为雷萨重机的发展贡献力量。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他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为适应公司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sql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