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六大考古新发现,张家口独占三项

发表时间:2023-02-21 来源:河北日报

  近日,在2022年度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上,2022年河北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包括阳原县泥河湾新庙庄遗址、尚义四台遗址、武安市赵窑遗址、涞水县张家洼遗址、蔚县李家庄——古家疃墓群、雄县古州城3号遗址。

  与会专家为六大新发现项目负责人颁发荣誉证书。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摄

  阳原县泥河湾新庙庄遗址位于阳原县浮图讲乡新庙庄村西200米处,地处泥河湾盆地中部南侧大南山中的一处小型山间盆地中。2022年发掘2号地点,面积为50平方米。发掘深度12米(整体剖面厚度24米),完成遗址上部堆积文化层的发掘,文化层厚度约6米,包括第⑤、第⑥两个自然层,出土编号石制品、动物化石8227件。石制品原料以硅质灰岩、白云岩、玄武岩以及石英岩为主,类型主要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钻、废品、断块等。遗址埋藏于桑干河支流的第三级阶地内,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发掘过程中,对第⑤层上部动物骨骼、碳屑开展了初步的碳十四测年,测年结果超过4万年。本次发掘在传统新庙庄遗址文化层之上新发现一个文化遗物丰富的文化层,该文化层发现有典型的石叶技术石制品,进一步丰富了新庙庄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序列;上文化层发现的超过4万年的石叶技术石制品也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最早的石叶技术制品,对探索华北地区石叶技术起源、现代人的起源等具有重要价值;石叶技术石制品的发现构建起华北地区小石片石器—石叶技术—石叶与细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船形细石叶—楔形细石叶)的完整技术演变序列,为探索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的演变与石叶、细石叶技术的起源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阳原县泥河湾新庙庄遗址

  四台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面积15万平方米,是近年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具有重要价值的包含旧新过渡时期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2022年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揭露房址20余座,出土陶、石、骨、贝类遗物300余件,分为三组。第一组遗存距今10400-10000年左右,发现6座聚集而居的半地穴式房址。第二组遗存距今9200-9000年左右,发现4座半地穴房址,是北方地区最早的定居村落。第三组遗存距今7300-7100年,发现10座半地穴房址,文化面貌与裕民文化一致。四台遗址的发现,实现了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无缝链接,确立了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找到了燕辽地区区域文化传统的源头,填补了燕辽考古学文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空白,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旱作农业起源、文化谱系、人类群体从流动性向定居形态转变等一系列重大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对探索中华文明根系等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四台遗址

  武安市赵窑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市赵窑村一带,是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项目。2022年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清理仰韶时期壕沟1条(段),该环壕聚落是后岗一期文化时期的重要遗迹,也是河北省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商代灰沟、房址、灰坑、陶窑、墓葬、石砌水道等遗迹140余处,战国花土坑35座。商代聚落初见端倪,等级较高,主体时代为洹北商城时期,遗址多次出现“矢”族族徽标记,说明赵窑遗址可能是“矢国(族)”的核心区域。赵窑遗址处于关键的军事咽喉位置,发现的大量战国时期花土坑,应与军事活动相关。新确立赵窑遗址分布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包含仰韶早期(后岗一期文化)、仰韶晚期(大司空文化)、龙山早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商、中商、晚商、西周、东周、汉代等时期的遗存,基本涵盖了从仰韶早期到汉代时期的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武安市赵窑遗址

  涞水县张家洼遗址位于涞水县明义镇张家洼村周围。2022年发掘面积502平方米。确认了张家洼遗址的东北部边界,共清理墓葬(含瓮棺葬)、灰坑、水井、沟等遗迹67处,出土遗物200余件。遗存年代为雪山二期、西周时期、战国时期。张家洼遗址极大地补充了雪山二期文化研究的缺环,填补了环燕山地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的空白,可以更好地认识本地人群的变迁与流动,为研究自新石器时代末期以来当地的考古学文化的演化和发展、生业经济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同时,对于周代的国族分封、人群迁徙与土著人群的聚落差异也提供了新的佐证。本年度的发掘确认了张家洼遗址西周早期不同台地上的人群族属差别较大,族属可能不同。

  涞水县张家洼遗址

  蔚县李家庄——古家疃墓群位于张家口市蔚县杨庄窠乡李家庄和古家疃村之间,东南距代王城遗址约3公里。2022年清理战国时期墓葬13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陶器、玉器、青铜器和骨蚌饰等遗物470余件(组)。本次发现的墓葬年代为战国早中期,总体文化特征与晋文化,尤其是晋南和晋东南区域文化面貌大体一致,但同时出土三足双耳罐、丁字形骨器和鹤嘴斧等北方文化因素的遗物,体现出其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此外,墓葬本身存在一定等级划分,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当时此区域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结构。获得的一批蔚县盆地最为系统的战国早中期的墓葬资料,对研究东周时期代地文化特征、列国文化关系及北方民族的华夏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近年来东周时期重要的考古资料。

  蔚县李家庄——古家疃墓群出土的遗物

  雄县古州城3号遗址位于河北雄县鄚州镇,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对古州城3号遗址及周边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揭露出残存的夯土基台、包砖、散水、踏步等。其中夯土基台大致可分为早、晚二期。平面略呈长方形,晚期遗址东西长约24、南北宽约13米左右;基台外侧有包砖、散水;基址南侧正中发现一处砖砌踏步残迹,踏步两侧有包砖和散水残迹。基址东西两侧疑似连接有延伸的廊房。3号遗址可能与佛教建筑遗址有关。综合分析表明,3号遗址极有可能为:唐代莫(鄚)州官寺——开元寺南山门遗址。时代推测为盛唐——晚唐时期。(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责任编辑:sunji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