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圪渣饼”新春火出圈

发表时间:2024-02-0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一进入腊月,阳原县揣骨疃村民王江山总要打起十足的精神。凌晨4点半,他家“前店后厂”的作坊里便亮起灯。从向岳父程振全学习制作“圪渣饼”,到如今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江山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7个寒暑。

  近几年,随着揣骨疃这座战国时期就建成的古镇不断引文化活水,灌旅游之花,让很多游客在“走进来”的同时,也将当地传统美食“带出去”,让这里的圪渣饼、手工麻糖、豌豆凉粉香飘万里,成为春节里很多人走亲访友的必备。因此,腊月和次年正月是王江山最为忙碌的时候,2个月里圪渣饼就能卖五六千斤。

  为何叫“圪渣饼”?缘于当地人称“锅巴”为“圪渣”。听其名,断其义,就知道这种传统美食必然薄脆。说起制作圪渣饼的过程其实并不神秘,选料上无外乎面粉、白糖、精制植物油等常见的食材,经过擦酥、和面、擀饼、烤制等工序制作而成,而且最为难控制的“看炉”一关,如今已不再使用吊炉,而是被温度精确的烤箱所代替。但出锅后,当你看到眼前的圪渣饼不到1厘米厚,呈半透明状、色泽金黄时,肯定会在倍感神奇、钦佩匠人手艺的同时,忍不住掰上一块,尝尝这酥脆香甜的味道。

  据说,揣骨疃圪渣饼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清咸丰年间,揣骨疃村人李增光出任滨州知府时,曾以圪渣饼进贡朝廷,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赞赏,遂成为宫廷御膳。此后,貌不惊人的圪渣饼名声大噪,成为揣骨疃美食的代名词。

  每到春节,历史悠久的揣骨疃村总会举办各种民俗表演,引得县城周边乃至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随着新春临近,摸着了门道的王江山还特意定制了一批礼品盒,闲暇时便将自家的圪渣饼小心翼翼地放进袋中,再装进颜色喜庆的礼品盒中,等待着八方游客的到来。“村子出名了,生意也变得更好了,真没想到在乡村也能做出‘大名堂’。”如今,王江山对于坚守这份老手艺充满了信心。

  记者 赵晓刚 白君 通讯员 李宇星

责任编辑:ti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