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鸡鸣山传说——“磨笄山”、“保太后陵”

发表时间:2024-02-20 来源:福地下花园(中共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委宣传部)

鸡鸣山

阏支此地曾歌舞 

别起妆楼对暮山 

马首垂杨青一带 

锦档红衬射雕还 


  鸡鸣山,位于下花园区东侧2公里处,距张家口市区50公里。于十多亿年前的一次大地震中推挫而成,海拔1128.9米,占地17.5平方公里。巍峨峥嵘,郁郁葱葱,孤峰插云,秀丽壮观,有“参天一柱”之称。气势壮观,历史悠久,景色优美,底蕴深厚,被誉为塞外小泰山。

  而在当地,人们俗称此山为“奶奶山”,老话讲“下花园人看不到鸡鸣山,就会想家了”。


历史&传说

  说起它的历史:

  《山海经•北山经》载:雁门之山北有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 。”

  鸡鸣山自古即是名山,北魏、唐、辽、元、明、清历代,都在鸡鸣山上兴寺建观,最盛时有寺庙108间;传说北魏文成帝、辽圣宗、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等都曾登临此山,观赏北国风光;《怀来县志》记载唐太宗命名鸡鸣山:“唐贞观年间,东突厥犯中原,边民不得安宁,太宗李世民亲征,驻跸此山,夜闻山上有鸡鸣声,故称鸡鸣山”;清康熙皇帝从1696年~1706年曾四次驾临下花园,两次登鸡鸣山,他休息过的“卧龙石”至今完好无损。

  讲起它的传说,有堵黑风口,捉黑风怪,一夜之间飞来的“飞来峰”之名;还有代王夫人摩笄自杀而称“磨笄山”的悲壮故事;亦有北魏文成皇帝拓跋濬葬乳母昭太后于此的说法。

  今天,我们就来讲“磨笄山”和“保太后陵”的传说故事。

磨笄山


  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 --《史记·赵世家》

  代郡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赵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日:‘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恕弟,非义也’。磨笄自杀而死。使者遂亦自杀。--《魏土地记》

  翻译一下就是:

  公元前458年,赵简子之子赵无恤(赵襄子)承袭爵位。赵无恤为吞并代国(在今蔚县东北),在夏屋山宴请代王,席间令厨师假装敬酒,用大铜勺将代王击杀。

  赵无恤的姐姐早先嫁给代王,赵襄子设计杀死代王后,派人迎接姐姐代王夫人归赵。当时跟随代王夫人的部下,有从娘家带来的随从劝其助弟立业,有代王派来的侍奉,劝其为夫报仇。代王夫人悲切地说:“自嫁代王以后,代王对我情深似海。如今代王惨遭杀害,我若迁就弟弟扩展势力的行为,不报夫仇,就是不仁。赵家从小养育了我,恩重如山。我若为夫报仇,限制弟弟扩展疆土,赵家失去立国之地,就是不义。不仁之事不能干,不义之事也不能干。只有为仁而殉代,为义而殉赵了。”说完,从头上拔下笄来,在石头上磨了磨,自杀而死。代王夫人平时待部下特好,大家誓愿永远跟随夫人,都集体自杀了。赵襄子派来迎接代王夫人的使者,看到此等壮烈的情景,深为感动,也跟着自杀了。

  人们为纪念此事,便将其地称作磨笄山。后来,此山之上常有雉鸡鸣叫飞舞,磨笄山又称鸣鸡山。

  

  那么,这座“磨笄山”,到底是现在的哪座山呢?《水经注》“存疑”两说之载。

  郦道元在《水经注· 水》篇说:“于延水又东南迳鸡鸣山西,《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于)延河东流,北有鸡鸣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筓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曰磨筓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鸡鸣山。《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筓自刺而死,使者自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曰磨筓之山。未详孰是?”

  磨笄山,又作摩笄山、鸣鸡山,战国代地,后入于赵。其在今河北涞源县境(百度百科)。唐代的《括地志》与《元和郡县图志》两书所记都是除了引录《魏土地记》的记载外,又按唐朝实际建置载:“磨笄山……在蔚州飞狐县(治所在今涞水)东北百五十里。”但现在,百度图片、地图均搜不到涞源的摩笄山。

▲ 图为蔚县太行马头山主峰

  另一种说法,磨笄山就是我区的鸡鸣山。

  

  

  


  《隋图经》云:鸡鸣山,在怀戎县(治所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东北,本名磨筓山。昔赵襄子杀代王,其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 遂磨筓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曰磨筓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为鸡鸣山。《太平御览》引录同此;

  《通典·州郡八》记:怀戎,汉潘县地。有鸡鸣山,本名磨筓山,赵襄子灭代,其姊磨筓自杀,因为名。代人怜之,立祠,有群鸡鸣于祠上,故名鸡鸣山;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保安州》载:磨筓山,州西(应为‘东’)北二十里。《史记》: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灭代,夫人磨筓自杀于此,因名曰磨筓之山。代人怜之,为立祠,每夜有野鸡群鸣祠屋上,亦谓之鸡鸣山; 

  韩湘亭编著的《历代郡县地名考》亦说:鸡鸣山,在直隶宣化县东南,一名鸡鸣山,即古磨筓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上,故名;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鸡鸣山,在察哈尔宣化县东南,亦作鸣鸡山,即古涿鹿山,黄帝败蚩尤于此。《水经注》“〈魏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于)延河东流,北有鸣鸡山,赵襄子杀代王,其姊摩筓于山而自杀,因名其山为摩筓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鸣鸡山。”一云:唐太宗北伐至此,因鸡鸣而名。山产煤,现由平绥铁路局开采。

  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前进,“磨笄山”的具体位置,已悄然变成历史的寓言,不可考证。

保太后陵

  鸡鸣山在北魏时为广宁郡辖地,广宁郡治在今涿鹿城址。而根据记载北魏有一位“太后”是葬于此地的。这里的“太后”加引号是因为她并非真正的太后,也不是皇帝册封的皇后,而是一位“保太后”。那么,何谓“保太后”呢?

  保太后,是北魏时期特有的政治现象。为中国古代北魏皇帝,在登基之后所册封给乳母〈或褓姆〉的一种封号,始于北魏世祖封乳母窦氏为保太后。

  北魏从建国开始,为了避免古代(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的母后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实行残酷的“立子杀母”政策,后妃一旦产下皇子后,都将一律赐死。但幼龄皇子仍需旁人抚育,因此皇子由乳母看护,将来皇子即位后,便会册封该乳母为保太后。

  北魏时期一共有两位保太后。分别是北魏世祖乳母:惠太后窦氏,后改尊皇太后。以及北魏高宗乳母:昭太后常氏,后亦改尊皇太后。而这两位太后去世以后,可能不是真正的太后,所以没有葬在北魏的皇家陵区定襄金陵。而是自己为自己择地营建陵寝。

  惠太后窦氏是太武帝拓跋焘保母,据《魏书·明元密皇后杜氏附太武惠太后窦氏传》:“真君元年崩,时年六十三。……葬崞山,从后意也。”崞山陵位于山西省朔州西南境的梵王寺汉墓群,具体方位为山西省浑源县麻庄村。当地人称为“孤圪瘩”。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另一位保太后——昭太后常氏(?―460年),辽西人,前秦扶风太守常亥孙女,渤海太守常澄之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太延年间,常氏因事入宫,担任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拓跋濬的乳母。正平二年(452年),拓跋濬继位,因常氏有辛勤保护之功,尊她为保太后。兴安二年(453年),又尊为皇太后。

▲ 影视作品中的拓跋濬和母亲

  


  《魏书·卷五·帝纪第五》:夏四月戊戌,皇太后常氏崩于寿安宫。五月癸酉,葬昭太后于广宁鸣鸡山。

  《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和平元年崩,诏天下大临三日,谥曰昭,葬于广宁磨笄山,俗谓之鸣鸡山,太后遗志也。依惠太后故事,别立寝庙,置守陵二百家,树碑颂德。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四月戊戌日,这“皇太后”常氏崩于寿安宫,于是,问题也就来了:常氏为乳母,虽被皇帝尊称为“皇太后”,但毕竟不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既不能葬入皇陵中与其父长眠,也不能安葬于皇陵之侧伴君于地下。当然,这常氏亦是聪明人,没有被“皇太后”的称呼叫糊涂,死前,就曾留下过遗言:要求文成皇帝将她送回东北老家安葬。而文成皇帝拓跋濬呢,则引太武帝葬其乳母于崞山另建寢庙享祭的故事,与送回东北老家安葬之间,来了一个折中:从北魏国都平成(今山西省大同市)送常氏棂柩往东北的方向,于五月癸酉之日葬常氏于鸡鸣山,上谥号曰“昭”,史称“昭太后”。并在山上为其乳母建庙、塑像(中年贵妇人怀中抱着个小男孩的形象)、置守陵户二百于山下,每年四月忌日,作仪式以为纪念。由此代复一代,就逐渐形成了每年四月十三鸡鸣山赶庙会的地方性习俗。(昭太后常氏陵位具体方位待考证。)

▲ 老话说“鸡鸣山盖帽要下雨”

▲ 獒头岩

▲骆驼峰

  这些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使得景观峻秀,伟岸挺拔的鸡鸣山,更具灵气和独特风情。若大海波浪逶迤而动,令人叹为观止。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澎湃新闻·上海书评》、《史学月刊》、豆瓣《北魏帝后陵寝之两位保太后陵》等书籍、网络内容。

责任编辑:ti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