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儿童青少年眼睛健康

发表时间:2024-06-04 来源:张家口日报

  本报记者 臧波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5月3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新指南》),针对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提出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手术矫正4种方式。2018年6月国家卫健委曾发布《近视防治指南》,对比旧版指南,新版指南将“单纯性近视的矫正措施”更新为“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提出单纯性近视者不仅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矫正获得清晰的远视力,儿童青少年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近视进展的速度,避免近视度数过快增长也十分重要。为此,记者采访了张家口宣钢医院眼科专科医生张宣。

  一到周末或者寒暑假,眼科门诊就迎来青少年就诊的高峰期。这几年,这种情况更加明显。资料显示,我国近视总人数近6亿,知识人群中近视人数占比约85%,青少年近视情况尤为严重,近视人数占比过半。为什么患有近视的青少年直线上升?张宣告诉记者,近视与遗传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尤以高度近视明显、父母单方近视,其子女近视发生率约为15%,父母双方近视,其子女近视发生率约为26%、父母中有近视600度以上时,其子女发生近视率为40至60%。后天因素,则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读书、做作业姿势不正确,不良的用眼环境,大户外活动时间不够等。

  《新指南》为什么将“单纯性近视的矫正措施”更新为“近视的矫正和控制”?张宣表示,单纯性近视者不仅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矫正获得清晰的远视力,对于儿童青少年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近视进展的速度,避免近视度数过快增长也十分重要。近视矫正手术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术后近视患者眼底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多伴有眼底的病变,这些眼底病理性改变依然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治愈近视。因此,术后仍要像术前一样注意用眼卫生,有眼底改变的近视者,依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此外,角膜塑形镜和多焦软镜等器械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都是控制近视进展的措施,使用后也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

  “《新指南》对远视储备进行了强调。”张宣表示,远视储备是用来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如小学一年级时远视储备已消耗完,其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由于儿童青少年过早、过多地近距离用眼,导致远视储备低于其年龄对应的标准范围,即远视储备不足。为保护远视储备,家长应当把近视防控前移到学龄前儿童,在学龄前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屈光筛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使远视储备保持在正常范围。需要强调的是,远视储备如果超过相应年龄的上限,则应注意儿童是否患有远视眼。此外,在儿童眼球发育过程中,视力和屈光度的发育是相互匹配的。如果远视储备在正常范围内,还应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

  如何预防近视呢?张宣表示,《新指南》介绍,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儿童青少年首先要保障户外活动的时间量,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不仅在学校要多进行课间户外活动,而且放学后和周末在家庭主导、家长或监护人参与下也要积极进行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尽量选择屏幕大的电子产品,电子设备亮度与环境亮度应该相适宜,同时娱乐性视屏时间小于20分钟。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医的穴位按摩、结合医疗综合而成的一种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穴位和皮肤肌肉,达到刺激神经,增强眼部血液循环,松弛眼内肌肉,消除眼睛疲劳的目的,长期坚持确实有效。

  此外,高糖饮食被证明是巩膜组织重构的诱导因素之一,后者是近视形成的关键。因此,健康合理饮食也是近视防控重要一环,少吃高糖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以延缓近视的发展。

责任编辑:fengshu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