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位于后城镇以西7公里处,距赤城县城40公里,距北京延庆城区60公里,省道栾赤线从村南经过,交通便利。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辖黄家沟、水碾2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440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林地面积16126.8亩,其中林果面积 60亩;牧草面积510.75亩;水域面积835.35亩,盛产虹鳟鱼和中华鲟。该村属东南亚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 475 mm,年平均气温7.2℃,七月份平均气温22.1℃,一月份平均气温-10℃,积温3026℃,无霜期为134天左右。
河西水库
近年来,河西村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产业调
整”“旅游带动”建设为重点,在调优做强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不断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全村呈现出社会治安稳定、村民遵纪守法、百姓和睦共处、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领导重视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保障。为不断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村上成立了以支部书记、村主任为组长,将共产党员进行设岗、定责,确定为小组长,明确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形成镇党委、政府精心指导;党支部、村委会协调负责,各级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机制,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还健全完善了精神文明建设组织领导、目标责任、经费保障、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推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依照本村实际争创“全县精神文明示范村”。
二、加强群众教育,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该村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并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一是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以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制定出台的惠民政策、实用技术等为主要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干部群众开展法律法规、形势政策、科技知识等培训教育活动,通过培训,全村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群众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转变、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在全村涌现出了一批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的实干型干部和懂经营、会管理、能赚钱的新型农民。二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定规范、抓示范、促养成教育,注重从最基本的环节和行为规范抓起,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教材,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现代文明知识教育等系列活动,营造出了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三是扎实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立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群众的思想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广泛开展道德评议,解决一些“法律管不到,行政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一些人和事,在全村培养树立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助贫济富、等各类道德典型5个,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道德典型为榜样,知荣明耻,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在全村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河西村文化墙
三、加大硬件投入,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
结合乡村振兴建设,统一规划,完成对全村居民点街道、村主干道的硬化美化,全村累计铺油路1.5公里,完成农田渠系配套1000亩、20多公里,投资300多万元建污水处理厂1处,农户污水管道实现了全覆盖,完成改水200户、改厕70户,宽带入户率达100%。同时,村上积极筹措资金20多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党建活动中心,配套建成党群活动室、宣传文化室、图书阅览室等多功能站室,配备了阅览室、活动室等设施,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1个,为党员群众学习培训提供了场所;该村还成立了女子秧歌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该村始终以治理“脏、乱、差”现象为着力点,持之以恒地开展城乡清洁大行动,加强村社环境卫生设施配套,健全完善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引导广大群众养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的人居环境,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河西村也先后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的表彰。但是,我们深知,在前进的道路上永远没有止境,勤劳善良的河西村民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扎实苦干,开拓创新,推动该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再铸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