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炳炳潘
首先这一篇文章是来自我个人接访的家庭中,成功复学家庭的案例,在诸多成功案例中,尽管家庭结构不同,家庭文化不同,家庭资产不同,但在父母具体行为上还是会找到切实有效恢复孩子活力的共性之处。
出于我的私心,一方面想给正在处于水深火热的家庭看到一些希望,另一方面也希望长期看文章的读者能够给我一些现实反馈,请不必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夸我或者单纯的骂我,实际上在我看来,没有真正实践在生活中的夸和骂在本质上的共性是---停留在想象,而非行动。
01
成功复学有几个先决条件
条件一:生理活力恢复,精气神充足。
精气神的恢复,离不开三件事:自由的吃,自由的睡,自由的被满足和被拒绝。吃和睡其实都蛮好理解,自由的被满足和被拒绝后面我会解释。
如何确定自己给到孩子充分的自由,就是在和孩子对话以前问问自己:我接下来要说的这番话,是足够给孩子自由,还是遏制孩子的自由?
那这里也有几个典型难以给孩子充分自由的事,我分别提供成功复学案例中父母的应对措施。
<昼夜颠倒怎么办?还能自由的吃和睡吗?>成功案例中父母的应对策略是:根据孩子现有的作息做出了三餐调整。
一位初三的男孩,休学期间玩手机玩到深夜凌晨三点,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才会睡醒,于是父母将早餐准备好后去上班,并交代孩子:“醒来后早餐就在厨房冰箱里,热一下就可以吃,你如果想吃外卖的话,手机微信里的钱是留给你点外卖用的,每天会转给你30元给你自由点外卖”。
并且在这样执行的过程中,父母也的确从一开始很煎熬,总是会忍不住想说说孩子早点睡,但是总体上而言,父母还是大大减少了这样的提醒。于是一周半过去了,孩子有一天突然主动提出要和父母一起早起吃早餐。父母当然是很开心的,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愿意重新回到餐桌上和父母吃饭,
这就是精气神恢复过程中,孩子的情感从麻木痛苦通过自由的吃和睡中慢慢解冻融化,逐渐恢复了与父母链接的体现。
自由的被满足和被拒绝的解释是:力所能及就痛快满足,不愿满足就痛快拒绝。
<孩子总会买买买怎么办?>成功案例中父母的应对策略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痛快满足,力所不能及就拒绝。
一位高二休学的女孩,情绪状态比刚开始休学的两周平稳一些,但经常会今天买个猫,明天买个仓鼠,一开始父母是乐意满足的,看到孩子和猫玩得开心父母也比较放心,而仓鼠从一只买到四只,从小笼子买到大笼子,一只猫又加上一只狗,父母实在是忙不过来照顾,便告诉孩子:孩子,家里的小动物我已经照顾不过来了,后面你想要小动物的需求我不想满足你了,不是你喜欢小动物不好,只是我照顾不来会很累。
令父母感到诧异的是,本以为孩子被拒绝可能又会情绪化,父母都做好了孩子发飙的心理准备,但当父母说完后,孩子就说:哦,那就不买了,那你有空可以陪我去宠物店玩就行。
这就是被充分满足的孩子,是可以被充分拒绝的,孩子内心逐渐富足,就能够接受不满足,并且重要的是父母的拒绝是建立在首先痛快满足了孩子,其次拒绝孩子时没有否认孩子的需求是“不好的、贪婪地需求”,只是承认自己力所不能及才拒绝。
02
条件二:社交意愿强烈
很多休学的孩子,一开始会封闭自己,只玩游戏刷视频,不和外界接触,其实这是典型的自我恢复期,像一个受伤的小动物会躲在洞里养伤一样,孩子也需要一个“洞”来安全的养伤,而加速这个过程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打扰孩子的吃睡和玩。
过了这个时期的特点,其实也是条件一中的两个案例,孩子会有各种需求涌现,父母力所能及的满足一段时间后,会增加孩子社交的动力,其实原理也很简单,就像回到了孩子小时候一样,孩子吃饱喝足就愿意找小朋友玩,被痛快满足之后的孩子,更有社交需求,而这个需求会指向同龄人或者游戏好友,也有的孩子尽管休学但是有强烈的赚钱欲望,有打游戏赚钱的孩子,有做烘焙赚钱的孩子,也有卖服装赚钱的孩子。
赚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独立和自我负责,其实是个很好的现象,孩子有赚钱能力,必然表示孩子具备基本的社交能力,这也是复学的基本条件---一个胜任社交的同学。
那么还有一种情形,是父母带着孩子去“上班”,当然这里是广义的上班,意味着父母带着孩子“见见世面”,在成功复学的案例中,有一位高三的男孩休学期间,父亲就主动邀请孩子可以跟着自己外面走走,看看父亲每天都在忙什么,是如何工作的,孩子也比较乐意去,当然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这位父亲在上班过程中没有“刻意教育孩子”,只是孩子提问父亲如实回答。孩子问“爸,你每天都要写报告吗?”,父亲回“也不是每天,刚好今天周四有报告会议才要写,平时会忙别的”。
这是如实如是的品质,如果是刻意教育孩子容易成为欺骗“对呀,爸爸很辛苦的,每天都要写这么多报告,你学习可比我轻松多了,我不写就没钱,你不写作业还能像现在这样在家里想干啥就干啥”,孩子听完后自己打个车回家了,再也没有跟父亲去见世面---这是另一个案例的“惨痛教训”,好不容易孩子愿意出门走走的愿望毁在一句刻意教育上。
那么另一种情形,是孩子主动学习,报班学习或者在家自学,这两种类型的动作都是在充分为复学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打扰孩子,并且持续痛快的满足孩子。
03
条件三:充分的“后路”
孩子通常不是一下子就能彻底复学,按照正常的学习节奏走的,更多的情形是磕磕绊绊的复学,今天休个假,后天请两天,其实这很正常,而且通常这样做的孩子,是很善良的好孩子。
父母此时要做的,是做好后路的保障,孩子自己的状态孩子自己不太可控的情况下,的确是需要父母的外力支持,成功案例的父母是这样做的:别担心,想我接你回来就告诉我就行。
当然这会增加父母的心理负担,反反复复的请假父母也不好意思面对老师,但实际上也不必太担心,现在的学校通常比家长更宽容,现实一些来说:学校更担心孩子在学校里出事,所以孩子想请假就会答应。当然有的学校也会主动和父母谈休学的事情,不过这也要看父母的决定,但重要的是,别担心休学还是不休学这个决定是对的还是错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坏的一面没错,但好的一面也是存在的。
比如现实存在的好处就是全家人终于可以暂停对孩子在学校里会情绪不稳定,身体状态越来越差的担忧,孩子也能够在家里修养恢复,至少安全是可以保证的。
随时可以退回来,是增加孩子安全感的有效方式之一。
04
条件四:维持清爽的亲子关系
尽管父母心里有诸多担忧,担忧未来,担忧学业,担忧孩子状态,但只要做到以上三个条件---自由、痛快满足、充分后路,基本上都能够给到孩子充足的恢复空间,也是加速孩子复学的家庭调整策略。
一开始父母可能会带着一种期待去做这三样条件,期待自己做一段时间孩子就会有改变,但事实上会发生什么,我也不确定,但我能够确定的是,以上三种做法,皆来自于成功复学的案例中父母的做法,并且是最简单的做法---只要父母愿意就能做到。只要是坚持做,持续的坚持做,大几率都会看到孩子的变化。
当然,想要彻底性的恢复孩子的状态,必然来自于父母自我内在成长,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话题,下一篇再详细说明,要做的一个心理准备是:这是一条更难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