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聚焦高效能服务、高品质供给,探寻可示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惠民实践路径,持续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广覆盖,前三季度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近万场,惠及群众736万人次,稳步实现群众文化事业加速发展,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精心谋划,打造叫得响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策划推出“优秀地方戏曲展演”“老电影进基层”等系列品牌活动,通过“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等方式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剧目展演、惠民演出、非遗讲座、文艺创演等多样形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全市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
畅通渠道,引入京津冀优质文化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开展了京津冀晋蒙名家名段演唱会、京津冀晋蒙系列书画摄影展览、“京张共携手童声诵国学”国学经典作品诵读、“2024京张共读一本书”等系列文化活动,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化基因,促进地缘文化交流互通,让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搭建广阔平台,让群众“当主角唱大戏”。“双争有我·舞动河北”全省群众舞蹈展演、千人同跳广场舞大赛、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惠民活动等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群众不只是文化观赏者,还能从台下走到台上成为主角,进一步丰富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
创新思路,依托文化阵地开展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群艺馆、文化站等阵地功能,开展青年文化夜校、“冀图邮书”等惠民便民服务,以文艺项目公益培训、“一键借阅送书到家”等形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培育群众文艺技能,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策划组织乡村文化年19项文化活动,开展移风易俗文化活动2064场次,面向农村播放公益广告332条,覆盖群众276万人次,征集创排农村移风易俗文化作品20部,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记者 翟见英 通讯员 任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