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文明 光照千秋
——浅析“千古文明开涿鹿”的经济动因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推进,有一大批新的考古成果面世,中华文明起源与演化历史的认知屡屡被刷新。古涿鹿(即桑干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日渐清晰与凸显,“千古文明开涿鹿”的史学共识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同。特别是近年来张家口市桑干河流域及其周边的四台遗址、三关遗址、姜家梁遗址、郑家沟遗址等一大批考古成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时期的文明现象。正如考古学家谢飞所言:“中华文明的根系在泥河湾,正是有了距今200万年的文化积淀,才促使中华文明在这里形成有了可能。在泥河湾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时产生着文明进步的火花,不时创作出瑰丽的文化作品,其中古涿鹿(即桑干河流域及周边地区)五千年文明,是一系列火花中最为耀眼的一颗。”
古涿鹿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究其成因,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厚重人文历史的滋养哺育;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古涿鹿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润、物华天宝。下面从经济动因的角度,简要分析“千古文明开涿鹿”的历史必然性。
古涿鹿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农耕文明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古气候变迁史表明,5000年之前,地球平均温度比现在至少要高两度。目前的黄河中下游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在当时是亚热带气候。公元前5000-3000年,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度,属于新高温时期。公元前2600年,在中国北纬40度附近的桑干河流域生物学考古资料准确印证了其高温时期的存在。而我国北方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为暖温带气候,生机勃勃。特别是古涿鹿(桑干河流域及周边地区)一带自然条件非常优越,较之于现在的中原地区和南方更适宜农业耕作。有学者通过对怀来县太师庄泥炭碳-14测年、孢粉和同位素分析,认为古涿鹿桑干河流域在5400-4800年前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种类较多,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1987年由吉林大学考古系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古涿鹿区域的蔚县境内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的新石器遗址重点有三关遗址、庄窠遗址、筛子绫罗遗址、四十里坡遗址、琵琶嘴遗址等。经过发掘研究发现,这里的先民已开始种植粟和黍。另外,近年来在古涿鹿周边的尚义四台遗址、康保兴隆遗址、北京东胡林遗址中,陆续发现了年代更为久远的粟类谷物碳化颗粒。这说明在上古黄帝时期,古涿鹿的农业生产已经十分发达,东方人类早已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古涿鹿得天独厚的温泉热水资源,滋养了畜牧文明的健康发展。
古涿鹿一带位于北纬40度线附近,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相撞隆起地带,第四纪地壳运动留下了众多火山遗址群。根据地热温泉资源赋存条件,据调查桑干河流域共有9处地热田、8处地热异常区,分别位于怀来县、阳原县、宣化区、赤城县、涿鹿县、蔚县,可采热资源量1235.28百万兆焦,相当于标煤4.22万吨/年。比较著名的有涿鹿县有黄帝泉、蔚县有暖泉、怀来县有葡褆泉、赤城县有汤泉、阳原县有三马坊温泉。邻近的省市有昌平的北京小汤山温泉、天津宝坻帝景温泉、承德的热河、山西天镇的圣水温泉等等。应该说,桑干河是我国北方唯一的暖热可用且水流量大的河流。这是上苍赐予的上古先民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史书中也多有记载。据《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于㶟水。”
暖热丰沛的温泉水,极大地推动了桑干河流域养殖业的繁荣发展。据统计,古涿鹿地区以牛、马、羊、骆驼等动物命名的古村名共有157个。如与涿鹿马水口村、上饮马村、羊圈村等;邻近的宣化区有羊圈沟、青羊岭等村庄;桑干河的怀来县官厅段,过去称“猪拱河”,附近有珠(猪)窝园、珠(猪)窝堡、朱(猪)倌屯等村落;桑干河流域北侧还有大马群山等等。可见当时的养殖业何其繁荣昌盛!仅阳原县有九个以“马坊”命名的村名,一个以马圈堡命名的乡镇。与此相近,在还有一个马倌营村,专门培养放马和骑手的村落。这说明当时养殖业已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而且产业链已经延伸到医药领域。同时还有一个兽医专业村——揣骨疃,专门治疗牲畜跌打损伤。揣骨疃这个古地名,可以说是我国上古养殖文明的“活化石”。
古涿鹿优良的土壤为桑干先民提供了安身之所,同时也推动了古代建筑文明的诞生。
古涿鹿区域地表土壤以马兰黄土为主。这是华北地区晚更新世形成的土壤,呈淡灰黄色,疏松无层理,颗粒较均匀,以粉砂为主,大孔隙显著,厚度从数米到数十米不等,最厚达150~180米。地貌特征多为浅山丘陵,沟壑纵横。在地质年代上对应第四纪初期,距今200万年左右,正是泥河湾人类繁盛的开端。
马兰黄土不仅是良好的农业生产资料,而且是古代建造民居的理想场所。一是因为黄土的土层深厚,直立性好,抗压与抵抗剪切破坏的强度都较高,适于凿挖窑洞;二是因为资源丰富、就地取材,借坡就势、省工省力,建造成本低;三是冬暖夏凉,适应当地气候。也有的黄土窑洞是地坑院,屋顶和墙壁是大地的一部分,随大地脉搏而跃动,防震效果极佳。窑洞深深,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安全可靠,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最宜人居。勤劳智慧古涿鹿先民充分利用了这些特点,平地起建,以土为主、辅以木质门窗,开发出了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且宜居的窑洞住宅。从根本上摆脱了上古先民“山洞穴居”和“树上巢居”的落后生活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提升了人类的健康水平。这种古代民居方式,直到今天在仍有遗存。如怀安县西湾堡杨家天村有一对夫妇,一直住碹窑里,男的活到120岁、女的活到118岁。
建造窑洞看似简单,其实非常科学,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建筑学知识。例如地坑院拦马墙既可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同时保障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也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拦马墙大多用土坯或砖砌成花墙,于简朴中蕴含灵秀之美。这为后世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筑基、夯土、制砖、砌墙等积累了经验。暄窑窗户的拱形曲线技术,后来被广泛运用到桥梁工程中。
黄土窑洞不仅解决了古代北方人口的居住问题,而且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据史料《帝王世纪》记载:“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古涿鹿独树一帜的蚕桑业,使其成为中华服饰文明的发祥地。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桑树栽培历史悠久,迄今已有5000多年。上古时期我国蚕桑业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古涿鹿桑干河流域。后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宋元之后“北桑南移”,至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才成为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为什么古代全国的蚕桑业主要集中在古涿鹿?这是由桑树的生长需求特点和桑干河盆地土壤性质决定的。据桑农介绍,一亩桑田每年可以养蚕约2.8万只以上,亩产蚕茧290斤左右。所以桑树对土地肥力要求极高。它喜欢温暖湿润、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的土壤。桑干河盆地的土壤属于湖相沉积岩,正好与之相适应。
桑干河全长747公里,两岸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有“千里桑干、万顷桑田”之美誉。从古村落古地名和考古成果中可见一斑。如河北省怀来县有桑园镇、蚕营房村、蚕家堡村等;涿鹿县有查(蚕)房村;蔚县有上古留下来的养蚕缫丝的专业村——筛子绫罗村、南绫罗村、北绫罗村、李家绫罗、庄窠(养野蚕)乡等。筛子绫罗村还发现了一个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骨针、骨锥等文物。张家口市阳原县古称桑干县,该县的于家沟、姜家梁考古遗址还出土了陶纺轮、骨锥等文物。这些都是我国纺织业最早源于桑干河流域的物证。
另据《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这说明黄帝时代已经饲养家蚕,并缫丝织布做衣服。传说轩辕黄帝夫人嫘祖是上古发明纺丝织布技术的第一人。她发明的养蚕织布技术,不仅使人类进入了服饰文明的新时代,而且为古涿鹿的百姓民众和轩辕政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同时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流和物流汇集于此,使“天下太平、百业兴旺”成为现实。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载:“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古涿鹿丰富的矿产不仅是富国强兵的物质基础,而且催生了原始工业文明的萌芽。
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一位重要的人文始祖,而且是一位“以民为本”的政治家。《管子·地数》中记载,黄帝曾向手下大臣伯高请教治国之道:“我想让天下百姓生活快乐如一家,有什么办法吗?”伯高回答说:“请割去野草、树立标记,严格管理好矿产资源,严防乱找乱挖的小人,这样天下就可以快乐如一家人了。”这说明在上古时期,矿产资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冶金技术是最先进的生产力。谁掌握了矿产资源,谁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主动权。黄帝在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后,打败了炎帝和蚩尤,垄断了古涿鹿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不仅为其所开创的太平盛世提供了物质支撑,同时极大地推进了科技水平的发展。
据调查,古涿鹿地区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发现各类型铁矿81处,主要分布于赤城县、崇礼区、涿鹿县、宣化区等地。铁矿储量很大,在全国名列前茅。共有铜矿产地30处,主要分布于赤城县和涿鹿县等地。在这些金属矿区附近,还发现了大量新石器遗址时期的文化遗址。例如,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蚩尤寨遗址北为李官营铁矿、南为孟家窑铜铁矿;保岱镇水磨阪泉遗址西为塔院铁矿、东为口前铁矿;蟒石口乡泥海子村发现了多处优质矽卡岩型铁矿,属于十分珍稀的磁铁矿,有可能是轩辕黄帝制造指南车的矿物原料。阳原县东城镇白沙串铁矿周边有姜家梁等十几个古遗迹;赤城县样田乡寺梁铜矿周边有水磨窑、尤家坟梁遗址。我市文化学者孙登海先生在其《浅析赤城地名来历与蚩尤的关系》一文中提到:“在赤城县城的东山巅农民植树挖树坑时,曾挖出过半土筐冶铸青铜的石范,这些石范远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石范,极有可能是上古时期铸造青铜的遗址。”
发达的冶金业促进了多种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据先秦史学专著《世本》记载:黄帝时期“雍父作臼”“雍父作杵”“挥作弓”“夷牟作矢”“垂作耒耜”“垂作铫”“垂作耨”“共鼓、货狄作舟”,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也推进了社会分工加速和后世科学技术进步。如黄帝发明的指南车,成为后世司南(指南针)的鼻祖。而指南针则成为现代天文学和航海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千古文明开于涿鹿,既有复杂的人文背景,又有其经济上必然性,当然也有其它方面的因素。本文仅从自然条件和物产资源方面作一些剖析论证,意在抛砖引玉,期待大家在这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作者于瑞军系张家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