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区强国复兴有我“365百姓故事汇”宣讲活动优秀事迹网上展示第六期

发表时间:2025-02-21 来源:

  崇礼区强国复兴有我“365百姓故事汇”宣讲活动优秀事迹网上展示第六期:

  郝俊霞——身残志坚勇创业,不忘初心助乡邻

image.png

  五月的燕北,春寒料峭。

  崇礼区驿马图乡黄家湾村,一排排温室大棚鳞次栉比,犹如白色长龙向远方延伸,大棚内一架架椒秧青翠欲滴,绿意葱郁的小彩椒充盈其间,长势喜人,焕发出勃勃生机,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独特“椒香”。只见一个拄着双拐的中年妇女走进大棚,嘴里哼着轻快的小曲,洋溢着阳光般的笑脸顿时让人觉得温暖和希望!

  她就是郝俊霞,3岁那年一场大病使她落下了终身残疾,行动极为不便,长时间地站立、弯腰、来回走动对她来讲都是极端困难的事,但从小有股子“倔”脾气的她,2018年通过扶贫贷款和亲友的资助,承包了61座大棚。向地里讨生活,对于四肢健全的人而言都要付出艰辛的劳作,更何况对于双腿极为不便的郝俊霞。

image.png

  创业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和煎熬 ,她经风雨、见世面,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在农业生产的摸爬滚打中不断积累经验。她把农业论文写在了这个美丽的乡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懂技术、会管理、有销路、能致富的农业专家,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先行者、领头雁。正如她自己所说: “残疾人也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我虽然身体残疾,但是我觉得我比有些身体完整的人都还要看得明白,真正脱贫得靠自己,虽然双腿使不上劲,但我有双手,还有健康的身体,只要辛苦点,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干活!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节衣缩食买回跟大棚种植有关的书籍仔细研读,每天早晨5点准时出现在邻村的种植基地,不会就和懂行的请教技术问题,不懂管理就慢慢摸索,白天到田间地头学经验,晚上回来熬夜学习技术知识。就这样,从开始的门外汉一点一点的入了门。

  没有双腿,在地里干活,困难可想而知,别人蹲着选苗、插秧、施肥,她只能趴着一点一点往前挪,别人站起来就能够到,她得撑上双拐,爬上凳子,一点点的扯下保温膜。每天早晨5点雷打不动进大棚,浇水、查看棚内温度和湿度,打药防虫,晚上7、8点还得摸黑除草,别人一个小时能弄完,她可能就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大棚内平均温度30摄氏度,郝俊霞一待就是14、5个小时,就像看管自家孩子一样侍弄着这些蔬菜。正是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2018年她种植的彩椒获得大丰收,挣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image.png

  郝俊霞深知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获得更好品质、更高效益,才能更加轻松。为此,农忙之余她在两个大棚中间设计安装了轨道,只需要一个人手持遥控器,轻轻一按,即可在轨道上前后行驶,人们亲切的称它为“大棚蔬菜田间小火车”,这一创新解决了大部分的运输问题。

  “一人富不是富,带领乡邻富才是真正的富!”这是郝俊霞时常挂在嘴边的话。2019年,她又多方筹集资金,自建了39座双膜大棚。聘请了30多名像她一样身有残疾或者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人月薪近2000元,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她还免费为周边农户发放蔬菜种子,经常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带领着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

  (采访)郝俊霞: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不会抱怨自身残疾,虽然不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但要做一个不抱怨,不等待,不乞求的“人”,要靠着双手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靠着自身的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让跟着自己的这些残疾人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过上好日子,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话语看似朴实,却来自辛勤的汗水、勇毅的行动,她说出了、也做到了,正如她的人,踏实、淳朴而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是凭着这份奋斗劲儿郝俊霞创业致富并帮助群众的动人事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赞誉。收获并没有使郝俊霞自满,紧跟时代的步伐。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责任编辑:fengshu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