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北群山怀抱中,藏着一座“崇尚礼义”的宝藏小城——崇礼。这里的故事,要从六百多年前的明朝说起……
一、建制之始:从游牧草原到“礼仪之城”
明朝天顺年间,崇礼还是一片鲜卑、突厥人游牧的草场。直到1934年,这里才正式建制,取名“崇礼设治局”——“崇尚礼仪”四字,寄托着先人对文明教化的期许。辽金时这里叫“定边城”,明朝末年改称“大东沟”,直到2016年才成为张家口崇礼区。别看它如今因冬奥闻名世界,老一辈人总说:“咱崇礼的底子,是千年风霜里‘攒’出来的!”
二、山河为证:长城烽火与帝王传说
崇礼人常说:“家门口的长城会说话。”境内122.6公里的明代长城蜿蜒如龙,153座烽火台像忠诚的卫兵,守护着这片土地。最传奇的当属“德胜盘”摩崖石刻——光绪年间,村民王美贵率众劈山开路,硬生生在悬崖上凿出一条“天路”,刻上“德胜盘”三个大字,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说到帝王,不得不提康熙北巡的惊险故事。传说康熙在响铃寺遇刺客追杀,幸得寺内铜铃示警,躲过一劫。为谢寺院庇佑,他御赐龙袍黄伞,响铃寺也因此香火鼎盛。寺前那对“夫妻树”——660岁的榆树与杵树,枝叶相缠,仿佛在诉说康熙拴驴救驾的往事。
三、时光密码:古城遗址里的前朝旧事
在崇礼的山水间,藏着无数历史密码。太子城遗址出土的金代铜坐龙,揭开了800年前皇家行宫的神秘面纱;红旗营汉代遗址里,战国青铜剑、辽代长颈瓶静默诉说着丝路商旅的往来;脑包梁古文化遗址的陶片上,还留着先民耕作生活的温度。就连村口一块残缺的“万历四十年长城记事碑”,也字字千钧:“底阔一丈六尺平高一丈七尺”——这是古人用丈量天下的严谨,写下的“基建狂魔”日记。
四、烟火人间:社火里的忠勇与豪情
崇礼人的骨子里,刻着忠勇豪放的基因。每逢春节,十里八乡的“打柳子”队伍便热闹起来:男人们头戴柳枝编的“蜻蜓灯”,女人们手提白菜灯,腰间鼓点咚咚,嘴里即兴编唱:“前头院里摇钱树,后头院里聚宝盆!”这欢快的舞蹈,竟源自明朝逃荒移民的求生智慧——当年山西移民用柳棍击打节奏,把思乡的泪化作祈福的舞。
五、古今交响:冰雪为媒传文脉
2022年冬奥会的圣火点亮太子城时,考古学家惊喜发现:金代行宫遗址与现代化冬奥场馆交相辉映。如今,游客们既能触摸战国青铜器的沧桑,也能在滑雪场感受“速度与激情”;既能聆听响铃寺的晨钟暮鼓,也能在非遗工坊体验剪纸、面塑的指尖艺术。
这座小城的故事,从未停止生长。当冬奥的雪花飘落长城脚下,崇礼正以千年积淀的礼义之风,向世界讲述着属于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注:全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