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赴怀来东水泉村,记者咋就“被幸福到”

发表时间:2025-05-12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

  又到东水泉。

  距离记者第一次到怀来县沙城镇东水泉村,已过去了一年时间。近日再访,村里发生了不少新鲜事,记者采撷几件,分享读者。

  “宝妈”的新身份

  进到东水泉村,首先跳入眼帘的还是沿街那一处处颇具特色的葡萄藤微改后的景致。离开了土壤的滋润,它们却以另一种方式吮吸着属于这里的阳光雨露,见证着村里每一天的慢时光。

  路过村头东水泉文化艺术展厅时,里面忙碌的身影让人不禁推门而入。长桌前,有人捏着泥塑,有人做着烫画,还有人陈列着展品。凑近一位女士身旁,她正小心翼翼地用小熨斗在麦秸秆上专心熨烫,画上一个手持混天绫、模样逍遥的“哪吒”形象活灵活现。原以为她是多年的手艺人,没想到竟是本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今年2月才来这里上班,接触麦秸画也就两个多月。

  “我们七个人都是东水泉村的村民,也都是‘宝妈’。”说话的女士叫侯敏,她指着一旁几位埋头忙碌的妇女说,“每人负责不同工序,大伙儿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每周末还有专业老师来现场培训,现在大家上手都挺快,一般一周就能完成。”

  “宝妈”们在工作时每人都会戴着一个围裙,上面印着“乡村振兴艺术赋能,我参与,我骄傲”几行字。这句话不仅印在了围裙上,还深深印刻在了侯敏的心里。她的上一次工作还在10年前,晋升为“宝妈”后,在外出打工和照顾孩子不能两全时她选择了后者。10年后,再次择业,这一次却是在家门口,实现了她工作顾家两不误的心愿。

  “说实话,真没想到村里能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工作机会,现在特别有成就感。”侯敏坦言,这两年村里振兴发展越来越好,大伙儿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有不少像她这样的本村人都积极投入到了其中。

  临走时,几位姑娘正在整理展示架上的麦秸画、葫芦烫画、毛线编织饰品,“永定泉”牌红酒、果酒……她们告诉记者,这些全部取材于当地,是地地道道的东水泉村“特产”,她们则是村里文旅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为等会儿的直播做准备。

  咖啡师“杨大姐”

  “咖茶一下,享受美好时光”。看到这标志性的广告语,就知道东水泉村的“村咖”到了。

  进屋时,正赶上杨利平在冲泡咖啡。倒豆、研磨、配比……一招一式娴熟而认真。很难想象眼前这位50岁土生土长的本地村民,之前从没上过班,也从没尝过咖啡的味道,短短一年时间,竟成了村里有名的“咖啡师”,不光菜单上的10多种饮品全部掌握,自己还主动琢磨新口味。有时连她自己都感叹像是在做梦。

  “现在这儿成了网红打卡地,周末节假日不光县城、市里的人专程来,好多外地游客都来这儿喝咖啡,最多时候一天能有100多人次,一天3000多元的营业额。”说话带笑的杨利平一提到村里的发展就会不由得升腾出自豪感。

  而这份自豪在杨利平看来,不仅仅是她还有更多村民有同感。就在前一阵,她从来这里喝咖啡的北京游客口中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当时,北京游客向一位村民询问停车位,这位村民特别热情地帮忙指引,等他们停好车后,又碰巧遇到另一位村民骑自行车经过,他随即主动地向游客打起招呼来。接连的暖心插曲让北京游客倍感温暖,走进“村咖”不禁和杨利平分享起来,“你们这儿的人太热情了,素质真高!”“当时听完我特开心,就觉得特别长脸。”转述给记者时她仍难掩欣喜,不禁感叹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街道上随处可见垃圾桶,一天两趟专人负责清扫;晚上路灯亮堂堂的,家里都不用开灯;一到过节过年,村里60岁以上老人都能领到福利……你说幸福感咋能不强?”

  村容村貌的改变,文旅业态的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精气神,如今像杨利平这样主动转型上岗的村民多了起来,真正成为了助力东水泉村发展的主力军。

  小院换了主人

  位于东水泉村主街南第二道巷里的一座院落,去年10月前还是一处民宿,此次到访这里已经换了主人,也换了牌匾,变成了一家名叫“百草园”的陶艺手工坊。

  新主人叫张杨,是一位热爱乡村生活的年轻姑娘。谈起为什么会选择东水泉成为一名这里的“新村民”,她嫣然一笑说:“东水泉的质朴民风和艺术气质和我向往的生活很近。我从小生活在乡村,喜欢扎根在乡间的感觉,恬静而自由。我要用我的方式记录下乡间的日常,传达出向上的生活态度。”

  梦想照进现实的第一步,张杨早早做好了规划。去年,她专程跑到景德镇和北京学习了瓷器陶艺,要用这种返璞归真的手艺,把小院打造成一个引得来、留得下、深体验的地方。小院大到整体格局,小到泥塑摆位,她都会融入自己的想法。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改造,这个“五一”小院对外试营业。

  伴着温暖花开的季节步入小院,园子里栽种的花花草草明艳动人,刚播种下不久的蔬菜种子在泥土芬芳中勃发。暖阳透过玻璃窗洒进正房,墙柜、桌上一个个古朴雅致的瓶瓶罐罐,在阳光的沐浴中又多了一些光阴的味道。随意插在其中的桃枝嫩柳、野花野草,似乎都是这里最富诗意的注脚。陶艺手工做累了,还可以到院里的杏树下小憩,品一品刚出炉的披萨,慢享一杯浓郁醇香的咖啡。

  “假期有不少游客走进‘百草园’,沉浸式体验中更多人爱上了东水泉村,重新定义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能。”这样的反馈令张杨兴奋不已。

  与其说,陶艺小院的出现丰富了东水泉村的旅游业态,不如说这是一场相互成全的双向奔赴。包容的乡村环境安放下了年轻人的诗和远方,当代年轻人又用全新的表达讲述着新时代乡村的新故事。

  新场景新表达

  “怀旧风”刮进了东水泉。

  黑白电视、缝纫机、手摇电话、二八自行车、泛黄的海报......走进“东水泉供销社”,不大的一间屋子浓缩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符号,仿佛瞬间时空倒转,穿越回了那个同样自由奋进的日子。“回望有一种魔力,在感叹岁月静好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动力。”一位“到此一游”的网友在网络上如此分享。

  “这儿是去年村里新打造的一个打卡地标,游客可以自拍,也可以请这儿的专业摄影师定制专属写真。开业后,我们搞了几期招募活动,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效果非常好。”东水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桂友告诉记者,为加入更多元化的文旅元素,他们赋予了村里闲置用房使用的新思路,沉睡的房屋被盘活,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同样被唤醒的还有村口900多平米的小楼,如今已经变成好评如潮的铁锅炖主题饭店。

  大红灯笼、热炕头、花棉袄……极具北方农村特色的用餐氛围感染着每位食客,大家围坐在古朴的铁锅旁,静待慢火细炖的匠心,随着热气升腾,锅盖掀开,裹着火热的香气扑面而来,浓浓的乡土味道也随之沁润心田。

  “春节期间这里一桌难求,村民、游客吃着东水泉的特供鱼,听着外面戏台的大戏,东水泉又火了一把。”陈桂友感叹道。

  离开时,村里的一面墙吸引住记者的目光。这是一面照片墙,仔细端望,发现每张照片里的主角都是本村村民,有的在钉葡萄藤,有的在粘粮食画,还有的在参与公益活动……一幕幕小小的场景犹如时间轴串联起东水泉一步步的蜕变脉络,改变的是这里的生活,不变的是村民们发自肺腑的微笑。(撰稿、视频、摄影/河山新闻记者 韩洁 赵晓刚  通讯员 高成 杨磊 柯祚鑫)

责任编辑:ti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