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他山之石> 正文

高万云:从放牛娃到大学教授

2016-08-15 来源:张家口文明网

  

QQ截图20160815112604.jpg

  他曾是一个放牛娃,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如今他是山东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以求真务实的学风, 在中国修辞学这片天地里耕耘不止,颇有建树,他就是高万云。

  在牛背上接过录取通知书

  1957年3月, 高万云出生在康保县闫油坊乡脑包底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从小和哥哥相依为命, 村里的村民看他们兄弟两人可怜, 有时帮衬着给他们缝补衣服, 送些吃的。

  虽然生活异常艰难, 但与生俱来不服输的性格一直在支撑和鼓舞着少年时的高万云。 他一边放牛, 一边上学, 求知欲特别强烈。

  村里有唱二人台的, 他被二人台贴近生活的唱词以及优美的曲调所吸引, 便把对方邀请到自己家里, 和自己一起吃住, 他让对方单独唱给自己听, 有时还陪着对方一起去讨饭。

  凭借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他顺利完成了高中的学业。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成了一名正儿八经的 “放牛娃”。

  在农村, 改变现实的最好途径就是上大学。 1977年恢复高考, 高万云参加了高考, 并如愿考上了张家口师专。

  高万云所在的脑包底村非常偏僻, 只有十来户人家, 条件艰苦自不必说, 复习考试时连一本书也没有, 他真正复习是考试前一天看到知识青年们的复习材料,趁人家睡觉时他突击了一个晚上,所以在考试中, 答卷让他感到很丢人。

  在试卷中,考题问“什么是哲学”? 他答“研究哲理的学问”;问“东非绵延6千公里的是什么带”?当时唐山刚地震,他就蒙了一个答案:“地震带”。 “就这点水平,考上学校后自然要恶补。 ”高万云说。

  高万云回忆说,自己是在牛背上接过生产队长送来的张家口师专的录取通知书,并以一册《唐诗三百首》作为他走上文化研究之路的第一块“铺路石”,他只有这本唐诗,想看别的书还真的没有。

  最终,他以一个农家孩子的韧性出色地完成了大专学业。

  不断提升自己

  高万云在张北师范教书8年,此后又到张家口师专教书10年。在张家口师专教书时,他住在9平米的房子里,条件很艰苦。 目前他就职于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担任教授,而在该学院,他已工作了16年。

  在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高万云是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方向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大学教学名师、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华东修辞学会常务理事。

  一直以来,高万云以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他在语言学多个分支学科都有成果,如语法、修辞、社会语言学、文学语言、方言等,其中修辞学研究和文学语言研究在国内较有影响。

  多年来,他撰写了《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中国修辞理论与批评》、《钱钟书修辞学思想演绎》、《20世纪中国修辞学》 等专著,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也奠定了他在这个领域的位置。

  要想赶上别人, 必须提升自己,高万云如是认为。 要作一个好老师,必须向优秀教师、尤其是向学生们学习,他的学术水平大多是从学生们求知、挑刺中增进的。 与此相联系的是他到处“找骂”,在他教学三十多年中,每年都有一两次“向我开炮”的课,让学生、老师指出他的不足与错误,进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他有一个借助别人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方式,就是与名家“对话”。他写过不少批评名家的文章,如著名文论家郭绍虞、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等,这样逼着他既要读书又要严谨,尤其是要反思自己的不足。

  他在做 《汉语修辞方法论研究》这一国家项目时,专门请了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大、日本熊本大学等数十位名家为他把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国内外同行的意见给了他很大的启示。 与此同时,他还虚心听取国内外专家们的批评。

  二十多年来,不仅成果多多,更主要的是他以踏实、求实、务实的学风,为提升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学科品味作出了贡献,为修辞学研究与语言实践者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破除修辞学讲章式模式进行了尝试。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研究成果:“在高万云教授的研究成果里,没有匠气和呆气,行文谋篇贴近生活和实践,字里行间充满趣味,而学术眼光又超乎寻常, 令人耳目一新, 不仅学术界人士和学生喜欢看,就是行外人也喜欢看。 ”

  出国讲学

  近年来,高万云多次到日本北海商科大学、韩国昌原大学、庆尚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2011年, 他到韩国昌原大学做学术交流。 庆尚大学获知这一消息后,请他作关于中国语的学术报告,当他讲了《从文字游戏看中国语特质》的报告后,韩国近十名学者和他进行了论辩,有的学者毫不客气,直言不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严谨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4年,高万云给日本北海商科大学和札幌市民做 《中国语、中国诗与中国之思》 的学术报告,除了教授和学生外, 听报告的还有上百位市民, 并且有一位89岁的老人。

  他本以为这是一次普及性的报告, 没想到的是, 听完报告后日本人追根究底的提问、 辩论等,让高万云十分触动, 做报告两天后, 学校收到上万字的后续问题和辩论, 一位老人写了四千多字的问题。 这对一个学者来说, 简直是太珍贵了, 这对他的自我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QQ截图20160815114457.jpg

  关注康保二人台

  “现在说的梦话是家乡话, 梦的最多的人是家乡的父老乡亲。”高万云深情地说道。

  这些年, 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家乡的变化, 隔几天就到“康保吧” 看看, 这也成了他改不掉的习惯, 虽然在海滨城市生活了十多年, 但他仍然怀念家乡莜面的香味。

  当提到退休以后的打算时,他说: “我渴望回到家乡, 种上几亩薄田, 虽然在我成长的记忆中, 故乡给我很多的苦难, 但正是这些苦难磨砺和成就了我, 对家乡的这份渴望早已烙在我的骨子里。”

  而在学术方面, 他表示, 今后将对康保二人台进行重点关注,对家乡人民的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审美方式以及在这样的文化时空中, 如何形成如此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进行整理研究, 为康保二人台的进一步推广做一点贡献。

  高万云令人称道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就, 更多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升华。 他说:“学问之道在于探索, 只要有探索的勇气和毅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就会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zpy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