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身着白衣, 却常奔走于大街小巷; 她们被称为 “天使”, 却总穿行在城镇村落之间。 在人们的印象里, 护士的职责是与死神搏斗, 她们的工作则是将生命的希望送给患者。她们是一群充满正能量的集体, 她们有一个美丽而特殊的名字———采血护士。 当又一个 “5·12” 护士节即将来临之际, 本报记者走近她们, 讲述采血护士们的故事, 体会她们紧张忙碌的生活。
“机采万全李德生A四月二十日可机采” “李嘉星B型2个单位建院高个学生” …… 翻开苟珊珊的朋友圈, 里面时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古怪”的名字,他们多数来自一个名叫“爱心小屋”的微信群———这是一个由采血护士和无偿献血志愿者组成的爱心团体,群主正是苟珊珊,而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市中心血站爱心献血小屋的负责人。 “刚开始建群那会儿只有6个人,包括我们5个采血护士和一名志愿者。 ”苟珊珊说,那是2016年4月,自己调到长青路献血小屋工作已有一年多,“因为位置有些偏,过往的人群也比较少,献血者的招募便成了我们最头疼的问题。 ” 她和几个同事一起,用最笨的方法,拿着一沓沓传单去附近的超市门前, 一边发一边宣传无偿献血,效果不理想。 后来大家想起通过微信的形式,在各自的朋友圈内转发,“献血的人终于渐渐多了起来, 我便把他们一个个拉进了群。 ” 如今,这个群里已有64个人,献血、约血互动频频。 为了便于记录和提醒,苟珊珊分别按照每个人的特点, 对他们的名字进行了备注。 张志刚是入群较早的几个人之一。 他说,2016年5月,父亲因病需要输注血小板,偶然来到献血小屋咨询,“一位大眼睛的护士(苟珊珊)热情地给我打了咖啡,很详细地向我介绍了无偿献血及其返血政策。 我这才知道,献血不仅有助于自身身体健康,直系亲属用血时还能等量报销,当即就献了。”自此,张志刚成为了献血小屋的忠实拥趸,一有空就会来到这里奉献爱心。 “(路通)收费站无偿献血第一天,爱心传递从这里开始!”在苟珊珊的朋友圈里,还有很多关于无偿献血宣传的内容, 记者随手一翻, 发现了这条, 时间显示是2015年4月。 作为路通收费公司的一名员工, 刘晓雄正是从那一次挽袖开始, 开启了自己无偿献血的爱心之路。至今已捐献全血7次共2800毫升、 成分血9次共18个治疗量, 达到了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的标准。 由于时常来献血, 他跟这里的每一名护士都很熟络。 说起苟珊珊,他的评价是“太热情了”。 “每次来献血,她都嘘寒问暖、端茶递水;只要有人咨询无偿献血的事宜,不论多晚,她都不厌其烦……感觉即便是相识多年的至交朋友也不过如此。 ” 而在同事的眼中,都说苟珊珊很“疯”。 “还记得她刚来小屋那会儿, 由于此前没在一线待过, 缺乏初筛检验的实操经验,便拿自己、老公、婆婆甚至是孩子‘练手’,扎得她老公现在还经常抱怨。 ”“我们小屋没有男同志, 她就把老公发展成了我们的 ‘编外职工’,大事小情随叫随到! ”“还是义务的司机呢……” 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苟珊珊一下子脸红了,她笑着说:“还不是为了咱工作嘛。 ” 去年底,一个名为“爱的延续”的公益群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热心的苟珊珊加了进去。想着同样是公益事业,她便试着在群里宣传起了无偿献血,竟然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3月18日, 在苟珊珊的组织下,26个“群友”相约来到了献血小屋, 挽起衣袖参加了无偿献血,最终13人成功奉献了爱心, 总献血量5000毫升…… 3月19日,苟珊珊将这13个人合影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配上了这样的一段话:“今天大家来我们的献血屋献血献爱心,都是满满正能量的爱心人士。 心中充满爱,雾霾都会被驱散……” 她说,要记录下每一个这样的爱心时刻,每当想起,就会觉得心里暖暖的! 付出总有回报。 如今,随着苟珊珊的朋友圈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她,知道了她的献血小屋;更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加入到这个被温暖汇聚的集体,献血小屋成了爱心的栖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