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丈夫的大哥、嫂子去世后,余桂英对他们留下的三个孩子视如己出,不但拉扯他们长大成人,还给了孩子们母亲般的呵护。 川妹子远嫁怀来 4月10日, 余桂英远赴石家庄市参加了河北省文明家庭的评选, 并获得了2016年度河北省文明家庭荣誉。手捧奖状时余桂英满眼泪花, 这是她平生最光鲜的一刻。 然而,谁又能看得到她光鲜背后的无数付出呢? 见到余桂英时,丈夫出去锄地了,她一个人在家。已经43岁的她看上更年轻一些,中等个,一脸的淳朴。 去年,余桂英家种植了2亩海棠,主要为了卖树苗。“每棵海棠苗直径长到4.5厘米时, 可以卖25元,最高可卖到30元。家里还种植玉米,好地不到1亩。 其余的都是不好的地,有十五六亩,每亩地产1000斤玉米。 ”她介绍到。 倘若从口音上,你分辨不出余桂英和怀来当地人的差异,但她却是一个川妹子,她的老家在四川省自贡市太安区大山铺镇光明村,她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她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余桂英缘何嫁到了怀来?她解释说:“我有一个表姐嫁到了怀来,就给我牵线搭桥,在我18岁时,好像是7月份,我跟着姐夫从四川老家坐火车到怀来, 当时坐的是慢车,三天三夜才来到怀来,嫁到了土木镇黑土洼村。 ” 丈夫比她大12岁, 余桂英嫁到夫家时,她的公公已经去世。 和她一起生活的除了婆婆外,还有丈夫的一个同母异父的大哥。大哥比余桂英的丈夫大两岁,大哥的家庭条件不好, 嫂子患有精神疾病,哥嫂养育了三个孩子。余桂英嫁进门时,大侄女5岁,大侄子3岁,小侄子1岁,还不会走路。 哥嫂也没有分家,都在一起吃饭,吃完饭后,再回到各自的房里去睡觉。 尽管余桂英的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 但她的老家种植水稻、小麦, 最起码可以吃上大米和白面。作为南方人, 余桂英吃惯了大米、白面,可她嫁到夫家,吃的尽是些粗粮,小米饭、贴饼子、搅拿糕,大米白面根本买不起。 也没有蔬菜,只能吃腌芥菜疙瘩等。夫家人的衣服都是村里人给的,过年也买不起一件新衣服。 “刚到夫家时,见到现在的丈夫,我并没有相中。但他老实,对我好,知道我习惯吃米饭,就想方设法帮我找到。”余桂英说。来到怀来后, 余桂英跟母亲说了夫家的情况,母亲劝她:既然嫁了人,就和人家好好过,日子苦就苦点,慢慢会好起来的。 帮大侄儿成家 余桂英的嫂子连家务活也干不了,还爱发脾气,有时被关在屋子里,有时坐在院子里。她身高1.7米,体重一百六七十斤,嫂子吃饭、穿衣服等都由余桂英的大哥来照顾。 余桂英每天在地里干活,余桂英嫁到夫家十二年后, 嫂子去世了。 大哥的三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家人省吃俭用供这三个孩子念书。 大侄女学习好,小学毕业后,因家里穷无法继续上学。 大侄子小学毕业后也无力供他,他外出打工。 “2012年冬天,大侄子结婚,家里借了10多万元给他办婚事,现在还没还清。 ”余桂英说。 大哥平时患有头疼、发麻的症状,但他也没有当回事。 余桂英的大侄子结婚,家里欠下了“饥荒”,2013年, 余桂英的大哥外出到甘肃打工,去了没有几天,就因突发脑梗,在工地上去世了。 供小侄儿上大学 哥嫂相继去世后,供小侄子上学的重任就落在余桂英夫妇的肩上。 余桂英的小侄子在本村读小学,在沙城读初中、高中,到秦皇岛读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后又到石家庄读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 地里的活十分苦重,每天余桂英和丈夫凌晨4时就起床了,到地里锄地,中午12时从地里回来,做口饭,下午13时30分再到地里干活,一直干到天黑得啥也看不见才回到家中。 余桂英家主要种植玉米,玉米卖不上价钱,夫妇两人又到附近村子里打工,余桂英每天挣50元,她的丈夫挣70元, 两人拼死拼活干一年,收入最多3万元。 小侄子到沙城上学时,家里有一群羊, 余桂英把40只羊全都卖了, 筹措了7500元让他在沙城上了学。 第一年他考大学成绩不理想,又补习了一年,考上大学后,一年的费用需 2万元。 余桂英和丈夫养育了一个女儿,女儿今年17岁了,在职业高中上学,家里条件不好,女儿一心想尽快上班,为父母分担一下。 余桂英的女儿很听话,只是有时会抱怨说:“爸妈偏心眼,二哥念书回来, 爸妈总是给他做好吃的,而我回家,爸妈就不知道给我做好吃的。 ” 其实余桂英心里很明白,小侄子在外读书十分艰苦,在沙城读高中时,在学校里吃饭,从来不舍得买上一个肉菜。余桂英每星期给他15元的生活费, 有时多给他5元钱,他连忙说:“够了,够了。 ”说什么也不要。 上大学后,他也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伺候侄女坐月子 余桂英和婆婆一起生活了15年,从来没有和婆婆红过脸。 “婆婆爱唠叨,我权当没有听见。”余桂英说。婆婆生病后,余桂英领着她到县医院看病,做CT等检查花了四千多元, 也没有看好,最后在床上了躺了40天, 余桂英给婆婆喂饭, 伺候她大小便等,一直到老人去世。 余桂英从四川嫁到怀来二十多年了,她回老家只有4次。“夏天地里活忙, 家里几个孩子又离不开,所以回去的少。 ”余桂英说。 余桂英嫁到怀来后,她的父母就由哥哥照料,女儿出嫁后,父亲特别想到怀来看看,可一直腾不出时间来。 余桂英回老家探亲,返回怀来时, 父亲给女儿300元钱,父亲知道女儿生活负担重。 7年前,余桂英的父亲去世。余桂英的母亲今年70岁了,曾两次来到怀来,母亲第一次来怀来时,看到余桂英一家的情况,就对女儿说:“你大哥家的三个孩子挺可怜的,你就跟他们一起好好生活吧! ” 余桂英的哥哥和妹妹很是牵挂她,去年,余桂英腿疼,兄妹给她寄来了钱, 担心余桂英家庭条件不好,不舍得花钱看病而耽误了治疗,所以赶紧寄钱让她到医院里治疗。 现在大侄子在沙城打工,每天挣120元。余桂英的侄女长大后嫁到了土木镇,出嫁时家里没花什么钱。 她生育了两个孩子,女孩今年12岁, 男孩今年2岁。 生育女孩时,余桂英给侄女伺候月子,如同生母一样。 女孩出生时月份不足,在保温箱里呆了7天,余桂英白天黑夜守候在保温箱旁。侄女生第二个孩子时,余桂英又在医院里照顾了他们7天。 后来, 侄女和丈夫到北京打工,将女孩送到余桂英家,女孩是上小学一年级时送过来的,先在邻村读书,余桂英每天接送她。 第二年学校并校, 她又回到本村读书,一连4年,都是余桂英照顾,余桂英毫无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