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人365> 正文

杨存山:创作秧歌角剧为乡亲送欢乐

2017-06-12 来源:

  

de555c18d56fa251cf0427b699beaf9e.jpg

  “好看,好看,演的真不错,反映了咱农村里的真人真事,看后很受教育。”近日,由涿鹿县新峰剧团下乡演出的秧歌角剧《考验》,在涿鹿县保岱镇下洪寺村引起反响。

  在演出前,秧歌角剧《考验》编剧杨存山跑前跑后,一会儿给演员说戏,一会儿布置演出现场,一会儿协调剧务,他是整个演出现场最忙碌的一个人。

  杨存山今年63岁,涿鹿县人,现在是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 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市教育学会会员,市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涿鹿秧歌角研究会副会长、新峰剧团副团长、剧本创作主任,负责秧歌角剧编创工作。

  杨存山介绍说,秧歌角剧《考验》剧中总共3个人,婆婆、儿子、儿媳。婆婆对在京打工半年未回的儿媳桂兰放心不下,怕她变心在外找大款。 于是,让儿子宝善给儿媳妇打电话, 谎称自己得了重病,以此考验儿媳是否变心。正巧儿媳桂兰所在公司要进行部门经理候选人培训, 接到婆婆病重电话后,桂兰放弃培训良机回家探视婆婆。最终,桂兰所在公司老总看好她孝敬婆婆的美德, 答应专门为她补课,有望提拔部门经理,最终一家人皆大欢喜。

  杨存山说,秧歌角又叫“布衫戏”, 诞生和兴盛于涿鹿县桑干河流域, 从明清时期到上世纪30年代一直处于兴盛期。秧歌角以民间小调和元代北曲为基础,腔调分板式唱腔和民间小调两部分。秧歌角表演时,通常以锣、鼓、擦等为主,配以“胡胡、梆子、板”等乐器,按照曲调敲敲打打,起起落落,演员则按照剧情变化,说说唱唱,尽情表达乡村百姓的思想感情,由于是本土剧种,在民间流传多年,所以百姓特别爱看。

  秧歌角剧素材源于农村百姓的社会生活,包括男女情爱、人物故事等等, 语言多用方言土语,情感爱憎分明,极富乡土气息。

  在创作《考验》过程中,杨存山深入街头巷尾、农家院落,体验百姓生活;深入河边绿野、农田劳作,体验劳动的艰辛;深入到打工的群体当中, 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因此把主人公婆婆、儿子、儿媳之间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考验》一剧,以婆婆考验儿媳、儿媳考验婆婆、公司考验员工‘三个回合’的考验,充分展示了当今社会打工和婚姻家庭维系的矛盾。反映了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出现的新情况,颂扬了新时代女性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提醒打工妇女外出挣钱,要合理处理好家庭与职业的关系,在情、义、理、利考验面前,交上一份合格答卷。”杨存山说,创作一部接地气、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作品,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 让乡亲们看了以后,能受到教育,这样的作品,乡亲们才能喜欢,才具有正能量。

  “我的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全靠自学成才,因此创作起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杨存山说,他从1977年开始文艺创作,在报刊、杂志以及《中国国际剧本网》发表作品400多篇,获《中国少年文学家》杂志社颁发的“伯乐奖”。

  “创作秧歌角剧成了我退休后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每天拿出两个小时看书,其余的时间用来创作。”2015年,杨存山退休后,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作,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文艺创作当中, 作品集《曲艺作品选》《无名草》相继出版。他创作的秧歌角剧《考验》,在河北省第十届戏剧节展演,该小戏被省文化厅推荐到文化部,现已列入国家戏曲孵化计划。

  “涿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桑干河养育着两岸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儿女,是一片创作的沃土,我要用手中的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家乡,服务乡亲。”谈起今后的打算来, 杨存山满怀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gong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