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创建> 正文

祭奠先人,文明不该有“留白”

2018-04-03 来源:张家口日报

  清明临近,不少市民开始准备扫墓祭祀。从各式祭祀用品热销的情况来看,摆放烟酒食物、焚烧冥币等是许多人选择的祭祀方式,而鸣炮摆宴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绿色健康生活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特别是全市上下齐心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新形势下,祭奠先人不该有文明的“留白”,应使倡导文明、讲求环保成为新的祭祀风尚。

  在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里,“孝”是排在首位的。通过祭祀来追忆先人、表达哀思,本质上是对孝道的践行。但是,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排场”、炫耀攀比的不良心态作祟,一些人过度讲求“仪式”,大肆焚烧祭品,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容易形成火灾隐患,威胁公共安全。这些早已背离祭祀初衷的思想糟粕和歪风邪气,使得清明等传统节日变得乌烟瘴气,既无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倡导文明祭祀,说到底就是要摒弃上述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让祭祀回归初心。古语有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与其在祭奠时铺张浪费、烟熏火燎,倒不如趁老人在世时关怀照料、陪伴呵护。所以,改掉祭祀陋习,首当需要更多人发自内心地明白何为“真孝”,抛却那些毫无意义的丧葬迷信,选择绿色环保、文明有序的祭祀方式。一束鲜花、一棵绿植、一片真心,足以表达哀思之情。

  文明祭祀习惯的养成,需要广大市民强化意识、长期坚持,更需要相关部门大力提倡厚养薄葬,并通过多种途径予以引导和管理。近年来,民政部门陆续推出“冥币换鲜花”、设立集中焚烧炉,以及花葬、海葬、树葬等环保殡葬方式,受到市民的欢迎点赞和积极参与。今后,应在目前已有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创新出台更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举措,为文明祭祀拓宽渠道,进一步促进文明祭祀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同时,还需要健全制度法规,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对不文明甚至破坏环境的丧葬祭奠方式予以约束,确保祭祀行为规范合理、安全有序。(王棣)

责任编辑:sunjixiao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