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民道德 > 情暖张垣> 正文

【情暖张垣】姑父姑母 俺的再生父母

2018-06-29 来源:张家口晚报

  马鑫和马蕊是一对姐妹,因为幼年家中遭遇变故,她们不得不离开亲生父母。在最无助的时候,姑父姑母接纳了她们,让她们重新有个家——

14.png

  记者 张蕾  通讯员 张玉春

  在涿鹿县桑干河一带,一对中年夫妇的故事被很多人称道,凡是了解事情原委的,都为他们的行为点赞。丈夫马天宇55岁,妻子马仲清51岁。八年前,他们把侄女马鑫和马蕊接到自己家中抚养,那一年,马鑫6岁,马蕊5岁。

  1

  事情发生在桑干河畔温泉屯镇龙王堂村。

  马鑫和马蕊的爸爸马仲红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全家人对他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结婚成家后,马仲红与妻子经常大吵大闹,三番五次闹离婚,最终分道扬镳。马仲红几次投资先后失败,就带着行李到北京打工去了。马鑫和马蕊只好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可是好景不长,2010年, 69岁的奶奶和71岁的爷爷不堪重负连病带气,饱受煎熬之下相继去世。

  孩子奶奶在临终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小孙女,奶奶认为只有把两个孙女托付给三闺女马仲清才放心得下。一来是他们住处离两个侄女较近,二是马仲清贤惠善良,更主要的是女婿马天宇忠厚老实,勤劳肯干,不会斤斤计较耍滑偷奸。夫妻两人感情也好,负担起两个侄女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马仲清深知老母亲的心思,明白这是老人临终前的心愿,便对父母发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有我们吃的,就不让孩子饿着,再苦再累,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把两个侄女拉扯大。”孩子奶奶去世的同年,爷爷也撒手人间。

  2011年,也就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去世的第二年,在外打工的孩子爸爸马仲红身患败血病被送了回来。马仲清陪着弟弟马仲红辗转了张家口、北京几家医院,终究是是医治无效,不到两个月,马仲红就故去了。

  当时,马天宇和马仲清也曾去百姓营村找过马鑫、马蕊的生母,孩子生母已经再婚,婚后又生了一个孩子,种种原因她不愿意接纳马鑫和马蕊。

  至此,马天宇和马仲清夫妇便毅然决然地抚养起两个侄女。

  马天宇和马仲清夫妇自己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成家独立,生有一儿一女,就住在他们屋后。女儿的俩孩子和俩侄女年龄相仿,马仲清夫妇的二女儿和这几个孩子年龄也都差不多,就这样,五个孩子凑在了一起……

  孩子们在一起难免争争吵吵,哭哭笑笑,夫妻俩得当调解员,夸夸这个,评评那个,还得打理这些孩子的生活。女孩子爱漂亮,衣服都是勤洗勤换干干净净。

  2

  马天宇是个老实巴交的种地人,没有多高文化,家中唯一的收入就靠他一年辛辛苦苦经营着四亩葡萄园。好年景毛收入一年有一万五六,碰到冰雹灾害或葡萄发病严重,葡萄减产减收,或者市场行情不好,葡萄卖不出好价钱,一年纯收入连几千块钱也到不了手……

  马仲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还有胃溃疡,一劳累就气喘甚至颤抖,感冒了更重。但是为了这个家,马仲清身体有病也会去地里干活。尤其是农忙季节,她坚持下地干活,因为她明白那是她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为了多赚几个钱,5月中下旬葡萄绑蔓季节,她也要跟人们出去绑上十天半个月,为的就是挣上一千来块钱。回家以后,做饭洗衣操持家务,马仲清不能懈怠。除了照顾好孩子们,她还有个年近九十的婆婆,婆婆几乎丧失了自理能力,需要有人照料。小叔和小婶们都打工在外,她每天都要把饭菜做好给婆婆送去。他们住在村子的东头,婆婆家在村子的西头,一个往返要走三里地。她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尽儿媳的孝心:母亲生前经常也经常教育她要孝敬老人,她觉得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众多的儿女拉扯大,确实不容易,自己的婆婆守了半辈子寡,拉扯了五、六个孩子,临老还要拾废品捡破烂接济生活,从来没有怨言;另一方面,她要让马天宇心中安然,干活踏实,照顾好他的母亲,他就没有后顾之忧,不能让他垮下,不能让这个家散了,让孩子们没了着落。

  3

  夫妻俩经常给孩子们讲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和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的故事,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马天宇每天到五里以外的温泉屯学校接送孩子们,寒来暑往,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为了不让孩子们受冻,每年初冬埋完葡萄,马天宇总要早早地买好一车煤,确保两个屋子的炉子不断火。马天宇把死掉的老葡萄树锯成一节一节的,也能烧火取暖。

  去年冬天,见孩子们大了点儿,马天宇出去当了一个月保安,挣回两千多块钱。

  如今,马鑫已经15岁了,在北辰学校上初三;马蕊14岁,在温泉屯学校上六年级。八年来,姑父姑母总是省吃俭用,优先保障两个侄女的学费和生活费,不让她们受委屈。在两个侄女心里,姑父姑母就如同自己的再生父母。

  马仲清还希望借这个机会感谢所有关心照顾两个侄女的朋友们,向他们道一声“谢谢”。生活纵使再难也要继续,他们相信,走过最难捱的日子,往后就会好起来。

责任编辑:sunjixiao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