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正文

省扶贫干部孙国亮:“乡亲们盼的就是咱们要干的!”

2018-07-30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孙国亮,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驻阳原县辛堡乡四十亩滩村工作队第一书记。2016年2月,他从省城来到了该村。两年来,他带领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村中建起35个蔬菜大棚和60亩明地蔬菜园区,为乡亲们精准脱贫、过上好日子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32.jpg

 省扶贫干部孙国亮:“乡亲们盼的就是咱们要干的!”

  “王大姐,你们抓紧砍西芹,北京的客商等着装车,上午必须把这半个大棚的西芹砍完,不能误事。”

  7月19日,在位于阳原县四十亩滩村强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园区内,孙国亮与乡亲们冒着高温一起干活。

  到小山村开展扶贫工作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的家境也很贫困,我是靠捡破烂上高中考上了警校。所以,对农民有特殊的感情。”从蔬菜大棚里走出来,孙国亮说。

  孙国亮,49岁,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2016年年底,听到学院要派扶贫干部到张家口农村扶贫的消息后,我就报名了。”孙国亮说,经过学院领导考察,他成了扶贫队伍中的一员。

  2016年2月25日,对于孙国亮和其他两位工作组队员俆军、王鹏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当天,在全省第一书记出征仪式后,省委组织部派大巴车把我们从石家庄送到了阳原县辛堡乡。”孙国亮说,辛堡乡是离阳原县城比较远的一个乡,交通不便,而四十亩滩村,又是辛堡乡比较贫困的一个村。

  “2月里的辛堡乡,春寒料峭,道路两旁的田野里白茫茫一片。一下大巴车,冻得人瑟瑟发抖,在辛堡乡大院中,刚刚站了一会儿,我的手和脸就被冻红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来,孙国亮说。下午3时许,他们来到四十亩滩村。孙国亮任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驻阳原县辛堡乡四十亩滩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当时,他的右手骨折还打着石膏。

  工作队的到来,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贫困村子有了造血功能

  四十亩滩村子不大,132户,338人,其中贫困户79户;人均不到2亩地,一年一季种玉米;青壮劳力大都出去打工,剩下的只有百十来个老人和孩子。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孙

  国亮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乡亲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村民光靠种玉米收入很低,只能解决温饱,很难脱贫致富。”孙国亮说,要想让四十亩滩的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项目做支撑。于是,他想到了建蔬菜大棚。

  孙国亮紧紧把握辛堡乡万亩现代园区建设的有利契机,依托村民有种植露天蔬菜的传统,借助成立四十亩滩贫困户合作社平台,以建设大棚产业作为实现生态旅游规划切入点,实现村民“土地流转得租金、大棚打工挣薪金、产业盈利分股金”三金梦想,先把贫困帽子摘掉。

  很快,孙国亮的想法得到了县、乡、村的重视。

  2016年5月,流转村民土地120多亩,他带领大家建起了一期20个大棚。

  2016年秋天,一期20个大棚和露天种植的蔬菜喜获丰收。当年年底,全村79户贫困户每户分得了822元股金,其中23户贫困户共拿到了土地流转金30979元;27户贫困户中的38人在合作社挣得薪金69831元。

  掘到第一桶金后,孙国亮看到了大棚蔬菜给村民们带来致富的希望。2017年春天,孙国亮又带领大家建起了二期15个大棚。

  孙国亮说,2017年,四十亩滩村的村民的股金、土地流转金、薪金“三金”几乎翻了一番。

  乡亲们实现了“三金”梦想,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产业,让贫困村子有了造血功能。

31.jpg

家门口打工挣上了工资

  今年68岁的杨兆山是四十亩滩村民,在北京通州建筑工地上干了10年零活。

  2017年春节过后,杨兆山决定再也不外出打工了。他到四十亩滩村合作社建的蔬菜园区里当上了一名“长期工”,每天能有80块钱的固定收入。

  “我在这蔬菜园区里啥也干,育苗、栽秧、锄草样样都干。”杨兆山说,在本村打工既能照顾家,还能挣上现钱。

  50岁的曲玉香,在园区打工已经有半年多了。她说:“我家在邻村南沙洼,离这儿也就一里多地,每天上下班,园区有车接送,非常方便,每天能挣60多块的工钱,活也不累,啥也不耽误。”

  “我是土生土长的四十亩滩人,前几年没事干,在家里闲着。自从今年到园区打工后,发现自己比以前勤快多了,身体也好了,每天能挣到60块钱的工资。”张俊花放下手中刚摘的西红柿对记者说。

  孙国亮介绍,现在是一年中园区最忙碌的季节,砍西芹的,摘西红柿、黄瓜的,装车的,外地跑销售的,园区每天有30多人忙碌着,不仅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为他们增收增加了一个渠道。

在四十亩滩村安了家

  孙国亮的妻子董晓娅下岗多年,前两年刚做过手术,身体很弱。2016年春节前,他们儿子考上全额奖学金留学走了,他到阳原县扶贫,家里就剩妻子一个人。

  2016年秋天,孙国亮对妻子说:“要不你也过来吧,咱俩有个照应。就是村里条件有些艰苦,怕你受不了……”

  然而,令孙国亮没有想到的是,董晓娅当时就同意了,她说:“你能受得了,我就能受得了!”然后,董晓娅锁了家门从省城石家庄来到阳原县四十亩滩村。

  从此,孙国亮多了一个帮手。

  孙国亮跟着乡亲们下地到大棚里干活,董晓娅操持着家务,她有时也到大棚里帮忙。就这样,孙国亮两口子在四十亩滩安了家。

  7月19日,记者随孙国亮走进一个西红柿大棚,三个村民正在摘西红柿。“孙书记好!”一见到孙国亮,三个村民一边笑着一边亲切地和孙国亮打招呼。“孙书记一点儿架子都没有,看,身上、脚上全是泥,每天和我们一起干活。”“孙书记比我们都能干活儿。”几个人抢着对记者说。

  两年来,四十亩滩村先后两批建起了35个大棚,同时成立了一个以贫困户为主要成员的农业合作社,找到了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孙国亮说:“乡亲们盼的,就是咱们扶贫干部要干的。”(张进宝 付有才 仝辉)

责任编辑:sunjixiao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