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埙人张科举:手中的“泥巴”会“唱歌”

2022-07-12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神奇的小乐器,能产生悠远之音

  说到中国传统乐器,也许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古筝、琵琶、笛子……,但有一样乐器你却未必听说过,那就是——埙。

  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迄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42岁的张科举,是陕西乾县人。1998年,他在北京“北漂”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经过熟人介绍,结识了一位在北京石景山制埙的老师傅,见到了埙这种古老的乐器。当他看到由一团泥巴烧制成的空心小泥罐,周身不均匀的分布着几个小孔,放在嘴上一吹,便能产生悠远之音时,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他,立马被这个神奇的小乐器所吸引,从此便爱上了埙的制作与吹奏。

  纯手工制埙对艺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张科举跟着老师傅学艺期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白天他是厂里的小学徒,晚上他就对着泥巴反复练习。“从泥到坯子的过程最关键,泥的稀稠度,制坯的时间掌握,全靠一遍遍上手练习摸索”。张科举说,因为制埙的过程要边吹边听音色,再进行精细调音。所以不只要学会制埙,还要学会吹埙。张科举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在师傅校音时,他就一直站在旁边用心观察,然后再趁着晚上的休息时间,一边学习乐理知识,一边练习吹奏。

  在四年的拜师学艺磨炼中,张科举不只熟练掌握了制埙、吹埙,还学会了葫芦丝、巴乌、陶笛、排箫等器乐的制作。

                                专注制埙二十年,最难的地方是调音

  也正是和老师傅学艺期间,张科举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刘振敏。

  刘振敏是怀来人,和张科举同在一个厂子学做乐器。2002年,考虑到沙城近邻北京的优势,两人携手回到怀来,在沙城镇铁路桥南创办了怀来县古竹乐器厂,用传统手艺纯手工制做埙、葫芦丝、长笛、巴乌、排箫等民族乐器。

  因兴趣相投,两人认识的第十年,张科举和刘振敏步入婚姻殿堂,搭档成了夫妻。夫妻俩互相扶持却又独立制作,张科举专注于埙,刘振敏专注于葫芦丝。2015年,张科举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振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埙,做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含糊。

  “制埙首要的就是选泥”。张科举制埙用的原材料都是来自怀来南山官厅一带的黏土,杂质少、粘性好。采回来的泥土晒干后,要在大水缸里浸泡三天左右化解成泥浆,再用筛子过滤几遍,将泥中的杂质筛除,这样在烧制的过程中埙就不容易开裂。然后开始进入制坯环节。将调和好的泥浆灌入模具,待一定时间后慢慢将半成品的埙拿出。此时的埙还是软的,需用两天时间阴干,接下来再进行修整、补瑕疵、开吹孔、音孔、初步调音、打磨、抛光、再调一遍音。一周后,待埙彻底干透再入窑烧制,在高达一千摄氏度的窑中高温烧制8小时。出窑后,埙再调音,再抛光,然后在埙体上刻一些简单的图案加以装饰。

  “从湿坯到成品,埙大约缩小20%”。张科举说,最难的地方就是调音。此前做的埙形状和外表再好,要是调音不过关,这个埙也不是合格的。在拥有十几个工人的乐器加工厂里,会为陶埙调音的只有他一个人。他天天盯着校音器,对着一个个孔吹音校对,哪怕有一点点偏差,也要找到原因修改,改完以后不行再找原因再改。调音器只是监测音高音低的辅助工具,而找准音色全靠他多年的经验。

  在张科举的工作室里,梨形埙、笔筒形埙、葫芦型埙,牛头形埙等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陶埙作品陈列其中,使得这小小的工作室充满了浓浓的复古气息。

  埙从一个音孔变化到三个音孔、五个音孔、六个音孔,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而今,市场上多见的埙为九个音孔、十个音孔。不同形状大小的埙、孔数不同,演奏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

                                  制埙之余,会忘情地吹上一会儿

  制作陶埙非常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和细致。张科举说自己性格偏静,刚好适合制埙。    

  从接触埙,到制埙、吹埙,推广埙,张科举24年如一日,从未停止过探索、创新的脚步。他制作过各种材料,各种外形的埙。他在以制作传统陶埙的基础上,奇思妙想,开始研制竹埙。“用木头、尼龙等好多材料都尝试过,但这些材料成本高,不易制作。后来受葫芦丝启发,改换思路,找到了天然材料毛竹,研制出了满口竹埙。”张科举说,相较于陶埙,竹埙音色更加柔和,且体积小,便于携带。目前,他一年能做1000多件成品埙,这些埙被售往国内各地。

  埙是一种相对小众的冷门乐器,尤其在各类西洋乐器盛行的今天,许多人都不知埙为何物,甚至在参加乐器展的时候,很多人会将它称为“sǔn”。

  为了传播陶埙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并使用这种古老乐器,张科举特在寒暑假,针对青少年学生免费开班,识乐器、学乐器,让他们通过自己制埙吹埙的过程,了解中国古典乐器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让这一古老乐器传承下去。

  “只有从心里爱上这个东西,才能做到坚守和创新。”制埙之余,张科举便会捧着亲手制作的埙忘情地吹上一会儿。《阳关三叠》《楚歌》……一曲曲古朴低沉、空灵幽远的埙声在乐器厂里回荡。

   

责任编辑:yuanboya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