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西区金鼎社区,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位志愿者, 她主动为外来人员录入信息、 积极指导居民扫码测温; 她一有时间就来到社区, 帮助工作人员整合信息、防疫消杀、物资转运、为居民答疑,是一个手里停不住活的人;她积极向上,认真负责, 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那一抹志愿红成为社区一道温暖的风景。 这位志愿者名叫贾清霞, 患有听力障碍。 “我是志愿服务的受益人, 也想给别人带去一点正能量的鼓舞。”贾清霞总是微笑地说。 贾清霞今年45岁,年轻时她性格开朗、 爱说爱笑。28岁时, 她在工地工作时一次意外事故使她的听力神经受损,即使外界有很大的声音,她也没有反应。在接下来泪雨滂沱的日子里, 贾清霞开始了漫长的求医路, 持续多年耗尽精力和财力后依旧无果, 最终鉴定为听力二级伤残。 与别人的正常沟通都成了问题, 贾清霞一下子变得自卑、 沉默寡言, 听力缺失的挫折感让她一度失去自信心和生活的动力。 这时, 她选择了逃避, 辞掉工作, 不愿接触社会。 “当时, 看到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特别热闹, 自己却啥都听不明白,心里特别难受。”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贾清霞伤感地说。 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 她接触到一些社区志愿者, 特别是这些志愿者中有和她一样有听力障碍的人。 通过交流,她打开了心扉, 从此以后, 她总能收获到来自这些伙伴们的关心和帮助, 让她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贾清霞决定突破与人交流的壁垒,她试着到热闹的场合看别人口型; 为了完善充实自己,她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入手, 翻阅书籍、 自学课程;4、5年如一日, 坚持参加并组织5:00早起训练营,参加各种家庭教育培训活动百余场,撰写学习笔记300余篇。慢慢地,她完成了自己的心灵成长与突破,在家庭教育交流会上,她大胆发言,勇敢告诉别人自己的经历与成长,给同样心灵自卑的人带来了乐观面对、自强不息、突破自我的勇气,也为女儿的健康成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完成了自我锤炼与升华。 “别人都对我特别好,我也想帮助别人。 疫情期间, 看到社区工作人员默默付出, 我也萌生了多为周围的人做点事的想法。”她说。在金鼎社区书记李楠的帮助下, 贾清霞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入户疫苗登记、 常态化全员核酸检测、社区防疫宣传, 事不论大小, 总能看到贾清霞的身影。 “感谢每一位对我微笑,跟我说 ‘辛苦’ 的人, 相信我们共同的真诚以待, 一定会让防疫的壁垒更加坚实,生活的希望之火更旺,”贾清霞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由于听力有障碍,贾清霞通常是通过观看口型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但疫情期间大家都戴上了口罩,无法看清口型,这给工作增加了难度,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她心里十分着急,不断寻找合适的沟通办法,终于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高效交流的模式,就是在手机上下载语音转文字软件与居民沟通,同时用即擦便携写字板辅以说明。 看着小区里部分居民缺少安全防护意识,没有佩戴口罩,贾清霞就自己买来口罩给居民分发,并现场指导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宣传科学佩戴口罩的重要性。 当被问及为什么在身体不便的情况下,还执意冲到疫情防控第一线,贾清霞说: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把心打开了,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关心,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如果有需要,我还会做更多志愿服务,去帮助更多的人。” 受到贾清霞的感召, 金鼎社区10余人自发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在桥西区的街头巷尾传递着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