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我们的节日 > 清明节 > 祭英烈> 正文

寒食与清明——漫话民俗“我们的节日”(七)

2022-04-05 来源:张家口文明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前后,太阳运转到黄经15度,“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在清明节气前的一至两天,还有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寒食节源于古代的改火祭祖习俗,后来在演变中增加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的活动。因为反映时令物候变化的清明和举行禁火祭祖活动的寒食,相隔很近,所以,大约在唐代,寒食和清明就慢慢合二为一了。

  

   

   

  寒食和清明的演变

  

   

   

  寒食节又叫禁火节、禁烟节、冷节,因为它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所以又叫“百五节”,别称“一百五”。这源于古代的禁火改火和祭祖习俗。因春分过后,天干物燥,古人保存的火种易引起火灾,所以这时候古人会把保存的旧火种熄灭,此即“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开始,这称为“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谷神稷的活动。在“禁火”和“请新火”期间,古人要准备足够的熟食冷吃,叫作“寒食”。

  相传在春秋时的晋国,禁火节演化为寒食节。当年晋公子重耳落魄流亡列国时,大臣介子推对他忠心耿耿,曾经割股为他充饥疗疾。重耳回国为君后,封赏功臣,介子推因赡养老母,不愿接受封赏而隐居绵山。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他,介子推依然不受。晋文公下令火烧绵山,以此逼迫介子推下山。最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树下。晋文公后悔莫及,为表纪念,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在山上为介子推建祠,把烧山日定为禁火日,全国吃冷食。大约在西晋时,寒食节推广为全国性节日。

  

   

   

  古时寒食节,有禁烟、展墓、祭祖、吃冷食、踏青、折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雕鸡蛋、迎玄鸟、捏面燕等丰富的民俗活动。当初反映时令物候变化的清明只是寒食节的一个阶段,到了唐代,合二为一,清明成为国定假日。寒食节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大部分转移到清明,寒食节便逐渐淡化了。

   唐宋时期,寒食和清明是很隆重的节日。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官府规定,寒食到清明放假四天。到了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规定放假五天。唐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增加到七天。宋代的清明,放假七天。

  到了近现代,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2007年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改为3天。

  

   

   

  河北清明民俗

  

   

   

  扫  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而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节日可说是清明节。作为最隆重的祭祖大节,祭祖扫墓,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是清明节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清明扫墓祭祖的时间,延续较长,除了当天可以祭扫外,河北有的地区,比如京津周边地区,在前十日后十日均可祭扫。在坝上地区的康保等地,流传祭扫新坟(亡故三年以内)在清明前一日、祭扫老坟(亡故三年以上)在清明当日之俗。香河县民间扫墓时,讲究要把祖先坟墓的杂草清除,培上新土,把一串纸钱挂在坟头,然后摆供、燃香、磕头、烧纸钱,放鞭炮。民间认为,坟土不见新,说明这家绝后,或者子孙不孝。

  

   

   

  旧时的清明,还有在坟头种树立碑之俗。有的家族有族产祭田,家族成员清明祭扫后,在家祠一起聚餐,叫“吃清明饭”,费用就从祭田的收入支付。续写家谱,扩买祭田,立碑种树等费用,也从祭田的收入里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扫墓时,祭献鲜花,种树,或者网上祭祀,也渐成风气。

  

   

   

  插  柳

  

柳树发芽早,生殖力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也是纳福祛灾的祥物。人们在清明祭扫后,回去的路上有折柳戴柳的风俗。在张家口万全县流传着折柳做七个圆圈之俗。头戴柳圈,可以明目。回到家,门上插柳,可以辟邪。万全县还流传着“清明不折柳,死了变黄狗”的民谚。张家口尚义县民间流传着“结清明穗”的习俗。这是由清明戴柳的风俗演变而来,即用五色布剪成榆钱大小的圆片,片数按照孩子年龄确定,用线串联起来,缝挂在孩子的帽子上,这叫“结清明穗”,节后把清明穗扔到井中或者活水水道中,俗信可免除儿童灾病。

   

   

  捏面燕

  

   

   

  清明还有一个旧俗是迎玄鸟。玄鸟即燕子,在一些地区被誉为生育之神。民谚说,“燕来不过三月三,燕去不过九月九”。它来去守信,一般在清明前飞回北方。在堂下衔泥筑巢,育雏繁衍,燕子筑巢的人家被称为吉宅,是人丁兴旺,家族繁盛安康的象征。在秦皇岛地区,旧时人们还会用面做成燕子的形状蒸食。这是清明迎玄鸟风俗的具化和演变。

  

   

   

  吃冷食

  

古代寒食节的饮食风俗,是吃大麦粥、枣糕、干粥(糗)、馓子等,在发展变迁中,有的饮食风俗传承了下来,有的消失或发生了变异。比如古时寒食的大麦粥是把大麦磨成浆煮熟,加入捣碎的杏仁,冷却后切块,浇上糖稀食用,又称麦糕。如今多是用粳米代替大麦,用蒸熟的黄米、江米代替大麦浆,就成了今天流行的切糕、凉糕等食品。河北各地流传的扒糕、凉粉等饮食,也是古时寒食大麦粥的变异。扒糕是把荞麦蒸熟,做成圆饼,再切块,加入黄瓜、蒜泥、芝麻酱等调料食用,是春夏季节很受欢迎的小吃。深泽高庙扒糕、元氏县中街陈家扒糕还成了地方特色名吃。深泽县高庙村高丑子的“丑子扒糕”,传承了一百多年。高庙村有40多户制作销售扒糕,是个有名的扒糕专业村。

   

  馓  子

  

馓子也是寒食节流传下来的古老食品,馓子古称寒具、米栅、又叫环饼、膏环。初为祭祀用品,后成为寒食节食品。如今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寒食清明节令食品,在一些地区,比如衡水景县,馓子成为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馓子有甜、咸、荤、素等多种口味。用糯粉和面,加盐油炸,是咸味馓子。京津周边一些县市,在面中加糖、蜂蜜,馓子条过油前放芝麻,炸熟后放青丝玫瑰,略有果味,香甜酥脆。

   

   

   

  踏青放风筝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还有一个三月初三上巳节,它与寒食、清明并肩接踵,相传三月初三是黄帝的生日,所以一些地区三月初三流传祭祀黄帝的习俗,比如河南新郑。主要内容是到郊外临水沐浴(北方主要是洗手洗脸洗足),拔除冬春积累的灾病和不祥;在秦皇岛卢龙县,有垫屋、种葫芦的习俗;承德的平泉县也有垫屋的习俗。在石家庄西部的平山县王母村,三月三有王母庙会,至今不衰。在冀中南和山东交界地区,三月三有用素饺子祭财神的习俗。三月三上巳节在传承中逐渐式微,一些习俗比如郊游踏青等就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了。

   

   

  实际上,清明节众多的古俗,比如荡秋千、拔河、踢球、斗鸡、斗百草、戴柳插柳、捏面燕等等,大多在流传中逐渐淡化,而踏青郊游,放风筝却持久地流传下来。放风筝的民俗也使制作风筝的民间手工艺得以流传,有的地方还形成了产业,比如廊坊市安次区调河头镇第什里村已经有五百多年的生产风筝的历史,第什里村被誉为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发展地,其宫廷风筝生产技艺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河头镇被誉为“河北省风筝之乡”,如今又建成了旅游综合体——第什里风筝小镇。

   

  广府清明文化节

  

邯郸市永年县广府古城,在隋末是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大夏国国都,后来是广平府治和永年县治。这座冀南古城每年的清明节,流传着转城墙、城头吹歌、亮拳祭祖、吹柳笛等古老习俗。相传转城墙、城头吹歌是为了在清明节纪念兵败被杀的窦建德。广府古城是杨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亮拳祭祖是太极传人清明节纪念祖师的活动。在2008年的清明节,河北省文明办、省文联和省文化厅在广府古城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文化活动”,挖掘广府古城传统清明节中蕴含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文化品牌,如今已举办了15届。在传承发展中,还增加了“万姓祭祖大会”、祭扫烈士陵园等内容。

   

   

  河北清明民谚

   

  人们在清明扫墓时,观察天气变化,总结出一些清明前后的气象规律,产生了许多民谚民谣,生动表现了民间智慧。反映气象规律的民谚:

  清明刮了坟头土,大旱四十五(献县)

  清明刮尘土,大旱四十五(晋州市)

  刮了坟头土,大刮小刮四十五(新河县)

  清明刮起坟上土,大刮小刮四十五(南宫市)

  (清明)刮了坟头土,连刮四十五(深州、安国)

  刮了坟头土,大旱四十五(武邑、临城)

  清明刮起坟头土,一刮就是四十五(博野)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饶阳、丰润)

  过了寒食冷十日(武邑)

  春到寒食六十天,过了寒食冷十天(河间)

  

   

   

  反映物候规律的民谚:

  二月寒食菠菜老,三月寒食菠菜小(新河县、南宫市)

  清明苫老鸹,芒种见麦茬(新河县)

  清明到,蛤蟆叫(宁晋县)

  

清明麦子没老鸹(宁晋县)
寒食没(mo)老鸹(深州)
三月寒食菠菜小,二月寒食菠菜老(枣强)
三月寒食花(杏花)不开,二月寒食花开败(枣强、武邑)
二月清明老了柳,三月清明柳不开(高碑店)
二月清明青茫茫,三月清明光堂堂(指正月末的田间)(安国)
寒食(清明)麦子没老鸹(临城)
寒食麦坐胎,谷雨麦挑旗,立夏麦甩芒,小满见三新(任县)
寒食麦坐胎,谷雨麦挑旗,立夏麦甩芒,小满见麦茬(南和)

   

   

  反映清明前后种植规律的民谚:

  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献县、肃宁、深州、饶阳、博野、任丘、河间)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辛集市、清河、肃宁)

  清明谷雨两相连,耕地下种莫迟延(大名)

  三月清明不用慌,二月清明早下秧(邯郸)

  清明不在家,处暑不在地(指蒜)(宣化)

  雷打清明前,高地好种田。雷打清明后,洼地好种豆(青县)

  清明吹干坟前土,庄稼人们白受苦(青县、黄骅)

  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棉花小满黍(安平)

  清明多栽树,谷雨好种田(高碑店)

  清明种瓜,船载车拉(黄骅、任丘)

  小雪夹,大雪泥,寒食掴打皮(指冬季保护石榴树)(南皮)

  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任丘、河间)

  燕子来到头寒食,家家户户有粮食(巨鹿)

  (作者:赵云旺)

责任编辑:yuanboya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