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到,玩起来!

2024-02-22 来源:张家口日报

BFA47551017CDDF10243FD8A2BA1957A.jpg

4C5B4710E1D8199B0B67B33C693DBE16.jpg

  本报记者 王宸胤 摄影 梁涛 武殿森 陈晓东

  编者按:我们谈论的“年味”,有食物的气味,团圆的滋味,还有春之将至的时节,人们玩乐的兴味。每逢春节,城里乡里的群众文化活动就热闹起来,大型庙会上各种艺人争献“绝活”。但凡有表演处,都是人山人海,喝彩声把春节的喜庆气氛烘托得分外浓郁。

  自古,春节玩乐的最高潮在元宵节。元宵节为什么被称为“上元节”?古人过节花样之繁多、节日气氛之唯美,让今人为之心醉。那么他们玩些什么?究竟有多会玩?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史书里的元宵佳节。

  “上元灯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为何被称为“上元”,这要从南北朝时期说起。

  南北朝期间,北魏有“三元”之说:元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是中元,十月十五即下元。上元就是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传说天官会在这天到人间巡游,赐福于民。

  到隋炀帝时期,官方和民间的元宵庆典都很隆重。《隋书·音乐志》介绍:“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互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栩夹路,从昏达旦,以从观之,至晦而罢。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配饰以花者,殆三万人。”隋朝元宵节的“休假”时间只有一天,虽然短,但是大型歌舞通宵达旦,已经非常热闹。

  到了唐代,官方奉行道教,道教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生日是正月十五,所以元宵夜景达到空前规模,尤其灯会之豪奢,令人惊叹。唐玄宗一朝,元宵节放灯时间延长到三天,这三天当然是不上班的。

  唐诗《上元夜》中这样写: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据《开元天宝遗事》里记录:皇家和官家把元宵节的灯,布置成眼花缭乱的圣物,放灯三天,全城老百姓一饱眼福。用今天的话说,长安城真正是火树银花不夜城,元宵夜的都城是灯的世界。

  经历晚唐动荡,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吴越国的钱镠王再度下令“上元张灯”。等到北宋王朝统一中原,宋太祖赵匡胤在乾德五年的正月,下了一道诏书,将放灯时间延长到五天,举国同庆。

  在古时文人看来,满城灯火的街景堪比繁花盛开,是浪漫至极的场面。所以那时,全国盛行放灯的风俗。那时的灯饰制作也极尽所能,南宋《武林旧事》中有专门的章节记载:“灯之品类极多”“有五色玻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有纯用白玉,如清水玉壶,爽澈心目”,皇室更定制一种“无骨灯”,“琉璃灯心,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

  历元朝,元宵习俗到明朝复苏起来。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了解民间喜乐,他更进一步地把元宵放灯的时间从宋朝的五天延长到十天,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因为假期的延长,民间文艺活动相应增多了,因市民文化的活跃和社交空间的开拓,传统戏曲迎来了黄金时代。汤显祖在《紫钗记》里写霍小玉和李益的不了情,正是起于元宵灯会时的“金风玉露一相逢”。

  “专业版”的娱乐项目

  盛大的节日里,除了放灯,古人还玩啥?很多人会想到猜灯谜,其实,远不止于此,古人们使出“玩”的智慧和能量丝毫不比现代人逊色。

  因为新春假期在农闲季节里,舞龙、舞狮、杂耍、百戏……这类文艺活动既为节日助兴,也不失为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方式,所以盛行不衰。农村乡间、田间地头的年节活动,更为活泼粗放,天作帷幕,地为舞台,天地之间有歌舞。

  首先是舞狮。在民间,狮子是被敬畏的神兽。上古时期,狮子被当作部落图腾,祭祀时先民高举狮子的图像,载歌载舞。舞狮的活动似是来源于此。唐代时,舞狮的活动频繁出现在文人笔下。到了明朝,民间认为狮子能驱邪镇妖,所以春节期间要敲锣打鼓舞狮子,以此预祝新一年生活平安,这个风俗从此成为传遍南北的平民狂欢活动。

  狮子舞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出复杂精美的舞蹈设计和编排,舞狮的场面调度和节奏很有讲究,有时还有爆竹助兴,场面就更热闹了。舞狮活动因其灵活,有设计感,且能和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以至常舞常新,从不过时,它是工艺美术、舞蹈和剧场的合体。

  民间最受欢迎的舞蹈剧场,舞狮是其一,另一个是耍龙灯。耍龙灯也叫龙灯舞、舞龙,从史料看,它比舞狮更早成为春节固定的娱乐节目,这和“龙”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地位是分不开的。

  汉代时,逢大旱或大涝,人们就做出龙的模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抬着龙游行,这是耍龙灯的雏形。这种活动在唐宋时普及。宋以后,制龙的技术越来越精进,通常用竹子或铁丝编扎龙头和骨架,外面罩上丝绸,做成龙身,绘出五彩图案,龙体内装上蜡烛或灯,所以叫“舞龙灯”。舞龙时,少则十数人、多至数十人举起龙灯,和舞狮一样,有锣鼓伴奏,舞蹈样式热闹非凡。参与舞龙的演员都要经受严格训练,每个人都练出灵活的身手和极富表现力的身体,彼此之间默契十足,这是一种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肢体艺术。

  “民间版”的庆祝活动

  和舞龙舞狮类似但更民间版的活动——踩高跷。旧时,民间艺人逢春节便组起高跷队,能有浩浩荡荡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演员们双腿绑上一米左右的特制木跷,有些艺高胆大的,敢绑两米甚至三米的木跷。他们踩着高跷,扮成各种戏曲人物,在几米高的戏台上做鹞子翻身这类高难度动作。清末,一度有高跷队能连说带唱演完整出“大戏”。高跷队总会在村、镇之间巡演,有些还会去城里的庙会,如果不同的高跷队在城里遇上,那是最热闹好看的,演员们的“舞林大会”能让城里人大开眼界。

  除了踩高跷,同样曾遍及城乡的还有“跑旱船”和“跑驴”等民间娱乐。所谓“跑旱船”,是拿竹和木做成一个船形支架,盖上彩绸,女演员站到船中,将船悬在腰间,迈起碎步如舟行水中,男演员手拿船桨配合着演对手戏,两人连舞带唱。“跑驴”类似跑旱船,是把船做成一头五彩小驴的模样,女演员以舞蹈动作模仿骑驴的模样,男演员扮作赶驴青年,随驴一起载歌载舞。跑旱船和跑驴演的都是地方戏里喜闻乐见的戏码,这些节目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每到一处,锣鼓一响就能开演,它们既是贫穷的戏剧,也是欢乐的戏剧。

  冬日虽不免萧索枯寂,但热爱生活的中国人心头春意盎然。其实,我们今天翻阅历代的诗歌、笔记和戏剧,回顾与元宵有关的种种,最大的感慨大约恰似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所言:人不可蹉跎胜事,勿负良宵。

责任编辑:fengshuting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