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民道德 > 身边好人> 正文

张月仙:54位老人的“爱心女儿”

2018-08-30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父亲早年去世,最初,张月仙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是为了顺便照顾母亲。3年前,母亲也去世了,她把未尽的孝心都投入到养老院老人们的身上,弥补平生遗憾。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们倍感温暖,都亲切地唤她“爱心女儿”。

7c0f17c50b8e503e50b069f1753e65b3_副本.jpg

  张月仙悉心照顾老人。

  转行养老服务

  张月仙在万全区阳光家园托养服务中心从事了6年的养老护理工作,她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女儿”。

  她今年55岁,是怀安县柴沟堡镇东沙洼村人,23岁时,嫁到万全区北沙城乡岸庄屯村。1996年,她在学校代课,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激发了她开办幼儿园的决心。

  2002年,一位家长领着4岁的孩子到学校报名上幼儿园,因不够入学年龄未能如愿。第二天家长带着孩子到地里浇地,因无暇照看,孩子被大坝的水冲走溺亡。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张月仙,假如这个孩子报名上学,悲剧就不会发生。她决定离开学校,同年9月,她开办了蓓蕾幼儿园。

  在8年的幼教工作中,每年农忙时,总有五六位家长照管不了孩子,张月仙每天将他们的孩子接回家,安排孩子们吃饭、午休,一直照管到天黑,家长接孩子们回家为止。2010年,她开办的幼儿园被合并到学校。

  不再开办幼儿园后,一次,张月仙在万全区妇联举办的家政服务培训班上得到启发,尝试走养老服务这条道。

  2010年8月,当她来到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准备应聘时,老板冷着脸对她说:“你干不了这活儿,还是到别处找工作吧!”在她再三恳求下,老板才答应,让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2014年6月,万全区阳光家园托养服务中心成立,张月仙担任院长。目前该中心有54位老人,年龄最小的59岁;年龄最大的97岁,大多数老人来自农村,其亲属居住在县城。

  

6a1ecc6845358f5da3a0f166151c472e_副本.jpg

  张月仙为老人们安了一个家。

  八旬翁重燃希望

  在托养服务中心,老人们坐在客厅沙发上闲聊,郭成彦就在其中,他有些耳背。

  他今年83岁,是孔家庄镇人。来养老院前,他在孔家庄镇干了30多年的清洁工。2016年,他被汽车撞倒,头被撞破了,好在胳膊腿还能动。他以前成过家,后离异,膝下无子女,也无房,一直租房生活。

  受伤回家后,他十分懊恼,又不会做饭,遂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去年,郭成彦的邻居找到张月仙,希望托养服务中心能收留他。

  到托养中心需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张月仙打听到,郭成彦在北京有一个弟弟,她联系到郭成彦的弟弟,对方岁数也不小了,同意将哥哥送到托养服务中心,并亲自来到万全区张罗此事。

  张月仙来到郭成彦租住的房内,将他的生活用品带回来,又帮他把房退了,让他在托养服务中心安了家。

  郭成彦视张月仙为女儿一样,对她十分信任,将身份证、工资存折等都交由张月仙保管。他每月有2000元退休工资,在托养服务中心每月费用为1500元,剩余的钱张月仙就给他买些食物等。“一天上午,他看到别人穿了一件新衣服,也想买,就找到我。我给他买了一件相同的衣服,他高兴得像一个孩子。”张月仙说。

  原本无依无靠,又遭遇无妄之灾的八旬翁,一度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是热心的张月仙让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在养老院安家

  在托养服务中心居住的乔明义年龄不到70岁,患有脑干出血后遗症,他脾气很倔,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

  入住前,他的老伴和儿女来到养老院,为他订好了床位。在来托养服务中心的那天,他怎么也不上车,他的老伴急巴巴地给张月仙打来电话说:“妹子,这下可咋办啊!我老头子不愿意去养老院了。”

  张月仙让其将电话放到乔明义的耳边,和他解释了20分钟,后来他才答应上车。可来到托养服务中心门口,他又不愿意下车了。张月仙急忙走到车门前,对他说:“大哥,我就是刚才电话里和你说话的那个护理员,来到这里和家里一样,你相信我。”听了张月仙的这番话,他才打消顾虑下了车。

  刚来时,他少言寡语,每天冷着脸,心情不好就摔东西,不吃饭,哭着闹着要回家。护理员不敢接近他,就对张月仙说:“咱们弄不了他,别要他了。”

  是让他走还是让他留下来,张月仙考虑良久。让他走,违背了其家人的意愿,让他留下来,又十分棘手。“从事养老服务,要对得起老人和亲属的期待和信赖,再难也不能放弃。”张月仙暗暗下定决心。

  她决定用真心、贴心的照料来感化老人。每天,张月仙用10分钟给乔明义按摩腿和胳膊,捏手,和他谈心。和他讲发脾气的害处、得病的原因,一连劝说了他20多天,他的思想渐渐有了转化,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

  一天晚上,张月仙身体有些不舒服,就回家了,她原本想早点休息。可就在这时,护理员打来电话说乔明义又发脾气了,闹个不停,怎么劝说也没有用,非要见张月仙。

  已经是晚上21时,窗外飘着雪,张月仙的电动车也没电了,她急匆匆地走着赶到托养服务中心,进门时全身都是汗。她顾不上换衣服,径直来到乔明义的床前,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反复劝说。1个小时过去了,她突然感到身上有些发冷,一试体温38.6度,她强打精神,直到老人情绪稳定下来。

  张月仙帮助乔明义老人度过了入住托养服务中心后的一段适应期,在护理员的真心呵护下,如今乔明义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自己能拄着拐杖在室内走动走动,还能和护理员、家属进行很好的沟通。

  弥补平生遗憾

  付出就有回报。如今,托养服务中心的老人们愈发离不开张月仙了。

  郑玉莲今年84岁了,患脑梗和严重的精神疾病,语言严重障碍,5个儿女不认得一个。

  张月仙每天拿出5分钟时间和她说话,给她梳头、捶背、捏手,喂饭、喂水,坚持了半年多。有一次因为有事,张月仙走过她的身旁,没有和她说话,她突然从张月仙的背后扯住其衣服,眼巴巴地看着张月仙,似乎有什么话要说。

  张月仙问她:“大娘,你有什么事呀?”郑玉莲只说了一声“嗨”,尽管是口头语,但证明她有意识,有需求。郑玉莲时常会用眼神和手势与张月仙交流,俩人达成了默契。

  93岁的边德民已经去世3个月了,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张月仙始终陪伴其左右,给他温暖和关怀。

  边德民是北沙城乡的,和张月仙是同乡。他患有小脑萎缩等病症,老伴去世30多年了,他有3个儿子,负担了老人在托养服务中心的费用,3个儿子也经常看望父亲。

  “以前还能走动,后来在床上了躺了20多天。”张月仙说。老人食欲差了,张月仙给老人炖一碗鸡蛋羹,或下一碗面条,给老人端过去。在老人生命垂危之际,吃不了饭,喝不下水,张月仙坐在床前与他交流,并用棉签蘸上水,润湿他干燥的嘴唇。

  在老人们的眼里,张月仙是没有血缘却胜似有血缘的“爱心女儿”。老人们或许不知道张月仙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跟着她生活,母亲患有老年痴呆。张月仙开办幼儿园时,她见到孩子就烦,每天在幼儿园门口冲墙呆坐着。

  最初,张月仙到养老院工作,是为了顺便能照顾母亲,在阳光家园托养服务中心成立后,她的母亲去世了。张月仙总感到没有尽孝,父母就相继去世了,她想把未尽的孝心都投入到托养服务中心的老人身上,弥补平生的遗憾。(魏民 邢鹏飞)

责任编辑:sunjixiao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