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王”建起民俗博物馆

2018-07-02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记者 张进宝 通讯员 温婧

  孙玉贵是涿鹿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1982年起,他开始赶着马车收购皮毛、老物件,被人称为“破烂王”。三十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孙玉贵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从“破烂王”发展成收藏大家。他说,改革成果惠及各行各业,他沾了改革开放的光。

  

  民俗博物馆内陈列的古玩。

  

  馆内收藏的农耕用具。    耿俊 摄

  

  孙玉贵介绍馆藏的生活用品。

  

  新近落成的民俗博物馆。

  1

  紧张布展

  5月20日,在位于怀来县鸡鸣驿城内的“民俗博物馆”内,馆长孙玉贵正与工作人员往各个展室里摆他心爱的老物件。

  “这些老物件有民间生活用具、劳动用具、匠人用具等,都是从涿鹿县张家堡镇沙梁村的民俗博物馆中搬过来的,现在搬过来的有7000多件,布展完毕后,整个民俗博物馆的藏品将达到一万余件。”

  孙玉贵介绍,民俗博物馆按照仿古理念建造,既有古代特色,又有现代色彩,从门匾、影壁、展示柜到墙文化,以全新的设计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民俗博物馆于2016年4月开工,预计到今年8月竣工。该馆占地500平方米,17间房,共分三个展厅:第一展厅是生活用具,第二展厅是工匠用具,第三展厅是农耕用具。游客可直观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震撼力,领略和感受到匠人的聪明才智。

  2

  迷上收藏

  “我今年58岁,22岁从事收藏这一行,现在已经离不开这些坛坛罐罐了,收藏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孙玉贵说,收藏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记忆。

  从1982年开始,孙玉贵跟着村里的一些人外出收皮毛。在收皮毛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民间有许多刻着历史印记的物品,比如,犁杖绳线、大车小车、辘轳、碾子、针头线脑、陶陶罐罐、笸箩碌轴、犁杖车轿等生活、生产工具等等。当时,这些东西收购价都很便宜,但有些记录农耕文化的物件却有珍藏价值。

  “那时候,我们走村串巷收皮毛和人们不用的老物件,人们都管我叫‘破烂王’。”孙玉贵笑着说。后来,听说北京有个潘家园市场,他就隔几天去一趟,把收来的老物件拿去卖,一个月挣个百儿八十的,当时人们上班的工资才几十块。

  “我文化不高,当时还不懂收藏,收来的东西给钱就卖。当时,北京延庆要建个民俗馆,给了我几万块钱,拉走了一大车。”孙玉贵说,“后来,社会上兴起收藏热,我才开始收藏,对老物件更着迷了。”

  渐渐地,孙玉贵在“圈子”里出了名,到他家里“取经”的客户特别多,一些影视剧组也找上门来借老物件当道具。

  3

  两次升华

  经过5年的积累,孙玉贵家的两个大院放满了老物件。为了让这些老物件发挥应有的作用,孙玉贵萌生了一个想法---办一个民俗文化大院。

  1987年,孙玉贵的“涿鹿县民俗文化大院”应运而生。这是孙玉贵收藏路上的第一次升华。

  他按照生活用具、农耕用具、匠人用具、古玩类、石器类、字画类等对藏品进行了分类,并在4间正房和一个大院中陈列,供游人和村民免费参观,宣传和弘扬张家口的历史文化,让这些被人们遗忘的老物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1992年,我在涿鹿县举办了首届个人家庭民俗文化展,展出了近6000多件老物件,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并引起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外省市游客对张家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赞不绝口。”孙玉贵说,“展出半个月,参观者达到了好几千人。”

  通过这次展出,更增加了孙玉贵搞好收藏的信心。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孙玉贵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变化,他买上了卡车,告别了赶马车、开摩托车、开三轮车收购老物件的历史。从此,外出收购老物件更方便了,走的路也更远了。

  1997年,经过15年的奋斗,孙玉贵的民俗文化大院里的收藏品达到了上万件。随着收藏品源源不断地增加,大院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他有了新梦想---建一个“涿鹿县民俗文化博物馆”。

  这年秋天,孙玉贵把“涿鹿县民俗文化大院”的面积扩大了一倍,由原来的一个大院4间正房扩大到两个大院8间正房。“涿鹿县民俗文化大院”升级为“涿鹿县民俗文化博物馆”。这是孙玉贵在收藏路上的第二次升华。

  4

  实现梦想

  “鸡鸣驿的名声很大,每年旅游旺季到这里旅游的人有很多,我应该到鸡鸣驿去发展。”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收藏,孙玉贵有了更大的梦想,他想在怀来县鸡鸣驿城内建一个规模更大的民俗博物馆。

  孙玉贵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对于自己作出的选择从来不后悔。2015年底,他投资一百万元,开始着手在鸡鸣驿城内选址,谋划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并请北京有关专家进行民俗博物馆的规划,既体现古色古香,又体现现代色彩。2016年4月,承载着孙玉贵梦想的民俗博物馆破土动工。

  两年来,孙玉贵为了建好民俗博物馆,先后到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进行考察学习,吸取先进的设计理念。

  “我办民俗博物馆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展示收藏品,勾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记忆和对农耕文化的记忆,并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张垣民俗文化。”孙玉贵说,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同时也为鸡鸣驿景区增设了一个旅游景点。

  “改革开放以来,咱农村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孙玉贵说,“过去村里没几间砖瓦房,大多是土坯房,而现在没有几间土坯房了,大多数是砖瓦房。我刚开始搞收藏时,家里住着两间破土坯房,真可谓炕上没席、墙上没皮,一家人挤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现在盖了二十来间房,还建起了个人博物馆。”

  三十多年来,孙玉贵家不但住房改善,而且交通工具也从马车变为轿车。他说:“我家的这一切变化,都是沾了改革开放的光。”

责任编辑:sunjixiao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