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阻击疫情> 正文

工人新村街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20-03-05 来源:魅力桥西

2020开年之际,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来势汹汹的病毒却席卷神州大地,一场群防群控,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就此拉开序幕。工人新村街道紧急动员,密切布控,辖区内志愿者踊跃报名,积极参战,在街道各个防控点位纷纷亮起“中国红”。

  

  

  01测温布控,林草局工人

  化身“人民守卫者”

  

韩绚敏,是市林草局下属规划院的一名工人,疫情爆发后,主动前往印台沟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连续参与布控,近一个月从未休息,主动向社区要求要到一线去,到最苦最累的地方去!
韩绚敏同志了解到社区物资匮乏后,积极捐款三百元。韩绚敏同志在大家小家的抉择面前,毫不犹疑,毅然选择和千千万万志愿者一道共克时艰。

  

  

  02退伍不褪色

  部队老兵吹响疫情防控“集结号”

  

  疫情爆发后,面对工人新村街道征集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号召,各社区退伍老兵吹响疫情防控集结号,主动报名,积极参战。发扬中国军人“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良作风,为战胜疫情尽之所能。

  郤建国,57岁,是南新村社区盛通苑小区的一名退役军人。自1月24日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他主动加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主动给院落贴通知,挨家挨户开展防控宣传,过年期间,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全心全力投入到社区防疫工作中。在物资缺乏的时候,他自制消杀喷壶,给老旧院落大门口、楼道、垃圾台消毒。当疫情日益严重的时候,他主动组织家人和小区的两名热心居民每天站一班岗,配合党员干部做好人员流动信息登记工作。

  “我1984年7月入党,是一名老党员了,疫情无情人有情,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只要大家都团结在一起,就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郤建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的先锋模范作用鼓舞着社区防疫工作。

  一日入伍,终生为兵。退伍老兵分布抗“疫”战的角角落落,他们能够团结一批人,带动一批人,积极响应命令,重返抗疫前线,从“军装绿”化身“中国红”他们依旧是最可爱的人。

  

  Spring comes

  

  03展风采

  党员群体共筑疫情坚固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对猝不及防的考验,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南新村社区党员们密切关注辖区群众健康动态,主动放弃春节休假,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来,开展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群防群控工作。

  连日来,在职党员们纷纷来到所在社区报到,主动认领先锋岗。同时,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详细制定《在职党员执勤安排表》,严格落实值班制度,每个点均安排在职党员做好出外来人员登记排查、来往车辆登记、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等工作。工作开展以来,在职党员们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发放宣传单,教育引导居民坚定信心、科学防控,做到政策宣传“再覆盖、无死角”。同时协助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排查登记外地返张人员信息,共同携手筑起防控疫情的坚固防线。

  截至目前,在工人新村街道的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住宅小区随处可见佩戴党徽、臂戴“党员志愿者”红袖章、手拿宣传资料的在职党员,他们坚持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发的热情,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动力,积极投入到抗击疫情斗争中,认真做好疫情摸排、社区检测、政策宣传等工作,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04

  

  敢亮剑

  清河救援队拒病毒于群众之外

  

  辖区居民李义是“清水河救援队”队长,抗疫期间一直在市内各小区为居民免费消毒,“清水河救援队”隶属“清水河救援总队”。下设有:清水河救援队,初心救援队,星兵救援队,桥东青年志愿者队,金鹰救援队,山鹰救援队,万全,卫城救援队,七个救援队,参加人数近一千人。他们都是由社会各行各业爱心人士自发组织的,疫情期间救援队成员化身消毒战士为工人新村居民免费消毒。

  他们专业且快速地对新村南路社区沿河:8家商铺,18栋居民楼,53个单元进行了消毒处理,保障了广大居民的健康。前去配合他们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为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对他们多次表示感谢,但是清水河救援队的队员们或许是习以为常,或许是过于劳累,只是简单的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说了五个字:“这是应该的。”寥寥数字,掷地有声。

  疫情开始以来,工人新村街道经过细致研究,周密安排,全员参与、全民动员,自上而下形成涉及全部辖区的疫情防控网络,势必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责任编辑:sunjixiao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