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创建> 正文

中元节 | 何为“三元”节?文明祭祖,我们倡议!

2021-08-20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金风正在霏微潜入,夜凉如水。

  


  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

  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

  乃漂河灯,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

  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的本义—祭祀

  


  中元节,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地位一度“置顶”!

  然而,我们对中元节的重视程度日渐衰落!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古人对于祭祀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朱子治家格言》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七月十五秋后第一个月圆夜

  此时暑热刚褪、夜凉如水

  当晚部分地区的人们

  在家门口

  焚香祷祝、插香枝于地上

  这叫“布田”(插秧)

  插得越多越好

  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古时人们认识水平有限

  对于农事的丰收

  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中元节的产生

  即可追溯到古代的时祭

  以及与之相关的祖先崇拜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

  “秋尝”祭祖格外重要

  


  “秋尝”先秦已有

  起初日期并不确定

  后固定于秋气新来之时

  


  七月十五节前

  晋北地区民间盛行面塑活动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送给小辈的花馍称为面羊

  取意羊有跪乳之恩

  


  送给老辈的花馍称为面人

  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

  送给平辈的花馍称为面鱼

  意喻连年有余

  


  中元节放河灯

  是不少地方的传统民俗

  河灯也叫“荷花灯”

  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

  放置江河湖海任其漂泛

  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各地习俗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在此,为巩固当前疫情防控成果,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殡葬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厚植绿色、文明、节俭殡葬新理念,做文明有礼的张家口人,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

  >倡导文明祭祀新理念。陈规旧俗需摒弃,纸钱香烛要不得,文明祭奠表心意。

  选择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经典诵读、撰文抒怀等方式缅怀故人,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中华美德。

  >倡导网络祭祀新方式。可通过网络祭祀、鲜花祭祀等绿色文明的方式表达哀思。

  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

  积极践行文明、绿色、低碳、安全的祭祀新风尚

  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共建文明和谐幸福家园!

责任编辑:sunjixiao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bzjkwmw@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